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恶贯满盈的特务,41岁逃到台湾,84岁在大街上说共产党的好话。

陶陶讲史 2025-08-06 10:26:31

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恶贯满盈的特务,41岁逃到台湾,84岁在大街上说共产党的好话。作为国民党恶贯满盈的大特务,毛森41岁逃到台湾,七年后居无定所,后来大陆允许他回乡祭祖,他哭着说共产党真了不起。

毛森的一生充满了时代的烙印,这个出生在浙江江山的农家子弟,前半生跟着国民党的车轮打转,后半生却在历史的褶皱里颠沛流离。

1908年,江山县界牌乡的农户毛锡湖家迎来了第三个儿子,取名毛鸿猷的男婴,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名字后来会变成上海滩闻风丧胆的"毛骨森森"。

少年时期的毛鸿猷脑子活络,为了考学借了同乡毛善森的文凭,从此改头换面成了毛善森。

1925年他揣着这张"借来"的学历,考进了衢州第八师范,毕业后当起了教书匠。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31年,浙江警官学校的录取名单上赫然写着"毛善森",这所戴笠掌控的学校,成了他通往军统的跳板。

在福州当特警组主任那会儿,毛森就显出了狠劲,福建事变时他单枪匹马策反张銮基,硬是把场子搅得七零八落。

戴笠看在眼里,转头就把他调去上海滩,1938年武汉的酷暑天里,戴笠亲自召见,派他当杭州情报站站长。

这个离过婚的特务头子,在舞池里搂着新欢胡德珍跳探戈,顺带把日本宪兵队耍得团团转。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两次被日本人抓进牢房,老虎凳辣椒水挨个尝遍,硬是咬碎牙关没松口。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滩成了他的舞台,从第三方面军二处处长到上海市警察局长,毛森手里的权力像吹气球似的膨胀。

1949年春天的上海阴云密布,这个警察局长在黄浦江边布下天罗地网,交大校园里的穆汉祥、史霄雯,警察局内部的钱凤歧,还有浦东戚家庙十二烈士,都倒在他签发的处决令下。

5月24日深夜,他枪决完最后九个"犯人",连办公室抽屉都顾不上锁,连夜逃往厦门。

到了台湾的毛森日子并不好过,蒋经国看不上这些老军统,毛人凤派系被整得七零八落。

1950年台湾街头,这个曾经的"沪上阎罗"成了丧家犬,最后只能卷铺盖逃到香港。

后来在美国儿子家养老时,他常盯着客厅里的中国地图发呆,江山县那个小圆点,成了心里拔不出的刺。

在1980年代,儿子毛河光成了国际知名科学家,常往大陆跑学术交流。

老头子听着儿子带回来的见闻,眼睛直发亮:老家盖了新学校,县城通了柏油路,当年他题过字的江郎山成了旅游景点。

最让他睡不着觉的是,江山县政府不但没拆他祖宅,还修葺得比当年还齐整。

1992年春天,84岁的毛森拄着拐杖踏上虹桥机场,从上海到江山三百多公里,他趴在车窗上看不够,水田里轰隆跑的拖拉机,镇上花花绿绿的商铺,跟他记忆里破败的家乡完全对不上号。

在江郎山石壁前,他摸着1938年刻的"还我河山"四个字,手指头直打颤。

欢迎宴上,他抖着手举杯:"邓小平先生搞改革开放,我举双手赞成!"

回美国前,毛森把攒了半辈子的养老钱塞给县领导,非要给老家学校添砖加瓦。

五个月后,这个当过刽子手也抗过日的复杂人物,在洛杉矶医院咽了气。

临终前他反复念叨:"要埋在看得见家乡的方向。"如今他的墓朝着太平洋西岸,墓碑上既没写"抗日功臣"也没写"军统要员",就简简单单刻着"浙江江山毛森"。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陶陶讲史

陶陶讲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