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愿军缴获了3000条毛毯,政委却下令全部剪碎,众人闻言,顿时急了:“政委,好不容易缴获了保暖物资,干嘛要破坏掉啊!”
说起抗美援朝战争,得从1950年说起。那时候朝鲜战局吃紧,中国人民志愿军紧急入朝,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美军。 志愿军第九兵团,特别是20军89师,这些部队大多是南方人,从没见过那么冷的冬天。气温直降到零下三四十度,战士们穿的棉衣薄薄的,鞋子也不够暖和,好多人冻伤减员,战斗力大打折扣。89师政委王直看到这个问题,就想着怎么解决。 刚好在长津湖东线作战时,他们截获了美军陆战一师的运输队,缴获了3000条高质量毛毯。这些毛毯是美军标准装备,保暖效果特别好。 要是直接发下去,每人盖一条,乍一看挺解燃眉之急,但王直觉得不行。他算了算,全师上万人,3000条根本不够分,作战时还得背着打仗,容易丢了或者毁了。 干脆剪成小块,做成手套、袜子、鞋垫啥的,这样每个人都能分到点,重点保护手脚,因为手脚冻坏了,拿枪都费劲,行军也跟不上。 王直这决定不是拍脑袋的,他平时就注重实际,部队管理经验丰富,从红军时代就开始干政治工作,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这事儿办了之后,89师冻伤人数控制在400人左右,比其他师少多了,整个兵团冻伤减员上万人,他们这儿算保住了主力。 王直这个人,福建上杭人,1916年生,家里穷,从小帮家里干农活,1929年13岁就参加红军,当勤务员,背东西送信啥的。 1932年入团,1934年入党,后来干宣传,组织战士学文化,鼓舞士气。革命战争打了不少仗,从分队长干到旅政委,新中国成立后调到20军89师政委。 抗美援朝时,他带队从山东北上,火车上就接到命令,赶紧入朝,没时间多准备御寒东西。途中在沈阳补了点棉衣棉鞋,但数量少。 入朝后,部队夜里行军,白天歇息,战士们凑一起取暖,还自己捡破布做耳套。王直巡视部队,总想着怎么减少非战斗损失。 美军那边太狂了,后勤跟前沿部队并进,给了志愿军机会。267团设伏,歼灭了美军运输第七大队,缴获这些毛毯。 剪碎的决定一出,有人不理解,但王直解释清楚,大家就干起来了。结果证明,这招管用,长津湖战役中89师保持建制,继续追击敌军。 第九兵团总结时,表扬了这个办法,说及时有效。王直后来调到26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少将军衔,一辈子在军中干政治工作,2014年才去世,98岁高龄。 他的事迹还成了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文清的原型,反映了志愿军领导的智慧。抗美援朝整体看,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志愿军用劣势装备打败强敌,改变了战局。 长津湖战役是关键转折,美军陆战一师被重创,志愿军付出巨大代价,但冻伤问题一直是难题。第九兵团从东南沿海调来,没经验,补给跟不上,减员4万多,好多是冻伤。 王直的办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化整为零,最大化利用资源。这不光救了人,还保住了战斗力。要是没这决定,89师可能也减员严重,战役进程就不同了。 历史上,美军制造业强,毛毯质量高,但志愿军靠智慧弥补装备差。类似的事儿还有不少,比如战士们拆棉被做棉裤,手套啥的,都是应急措施。 王直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穷人过日子的窍门,部队里也一样,得精打细算。他在红军时,就负责宣传,教战士识字,讲道理,保持部队凝聚力。 解放战争中,带团打仗,政治工作做得细。抗美援朝入朝前,89师在山东整训,本计划三个月,结果战局变,只训了半个月就走。 火车到天津,接令当前卫,从集安入朝。路上冷风吹,战士们裹紧衣服,坚持前进。长津湖地形高,海拔高,雪大风急,志愿军隐蔽设伏,抓住美军冒进的弱点。 缴获后,王直评估,决定剪碎,不是毁东西,而是变废为宝。每个战士分到小件,绑手上脚上,射击行军都方便。战役后,兵团领导肯定,说王直拎得清。 整个抗美援朝,志愿军精神可贵,领导决策关键。王直的事例,说明基层干部的重要性,得懂部队,懂战士需求。冻伤不是小事,直接影响胜败。 第九兵团其他师冻伤上千,89师就400,差距明显。这事儿流传开,成了教育材料。电影里借用这个,宣传志愿军形象。王直调岗后,继续干政治部,参与第四第五次战役。 授衔时,他是少将,级别不高,但贡献大。一辈子低调,晚年在北京生活。去世时,军方发了讣告,表彰他革命一生。 抗美援朝胜利,靠无数像王直这样的人。长津湖战役细节,历史书上记着,美军撤退匆忙,志愿军追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