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361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这个国家很有意思,20年前与中国的合作中,二话不说就撕毁订单,甚至还拒赔300多的亿的违约金,没想到现如今又找上门来求帮忙了,那我们会不会帮呢? 说起马达西奇,那在航空发动机界可是个传奇,技术实力那绝对是世界顶级的,手里捏着一堆“独门秘籍”,在全球航空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给国宝级的飞机提供心脏,它的技术底蕴和经验积累,可不是一般公司能比得了的。 这家诞生于1907年的乌克兰企业,巅峰时期手握AI-322、D-436-148、TV3-117VMA-SBM1B等一系列王牌发动机技术,不仅给安-148运输机、米-24武装直升机这类明星机型提供动力,就连世界最大运输机安-225的D-18T发动机也是它的手笔。 21世纪初那几年,马达西奇每年光研发投入就有1800万美元,2010年净利润更是冲到1.47亿美元,在中印等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吃得很开,说是航空发动机界的“技术富翁”一点不为过。 正是看中这份技术家底,中国信威科技集团旗下的北京天骄航空在2016年找上了门,计划以200亿人民币的大手笔在重庆建生产基地,专门投产马达西奇的高性能发动机,当时规划的产值目标直接对标欧洲最大航空动力集团赛峰公司。 那会儿双方谈得热火朝天,北京天骄通过收购股份成为马达西奇实际控制人,连生产线迁移的细节都敲定得七七八八,眼看着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就要迎来一次关键突破。可谁也没料到,美国突然横插一杠子,以“国家安全”为由向乌克兰施压,原本板上钉钉的合作瞬间变了味。 2017年,乌克兰政府在外部压力下突然翻脸,不仅强制将马达西奇收归国有,还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企业的所有合同。 更让人咋舌的是,面对合同里约定的361亿违约金,乌克兰方面竟然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要么声称合同无效,要么就以“国家利益”为借口拒不赔偿。 要知道,这361亿可不是漫天要价,里面既包括中国企业已经投入的前期资金,还有生产线迁移的筹备成本,以及预期收益的损失补偿,每一笔都有明确的合同依据。 可人家就是不认账,硬是把好好的商业合作搞成了“单方面违约秀”,当时不少业内人士都调侃,这哪是国家层面的合作,分明是“技术富翁”突然耍起了无赖。 更具戏剧性的是,短短几年后,马达西奇就从“技术富翁”变成了“破落户”。随着俄乌冲突升级,这家曾经的航空巨头成了重点打击目标,2025年9月俄军的轰炸直接把它的核心车间炸成了废墟,生产线几乎完全瘫痪。 要知道,乌克兰航空工业80%的产能都依赖马达西奇,这下不仅技术输出成了泡影,连本国军机的发动机维修都成了难题。 雪上加霜的是,西方各国虽然嘴上喊着支持,却没几个真金白银地帮忙重建,毕竟航空发动机这种高精尖领域,不是随便给点钱就能恢复元气的。 这时候,乌克兰才想起了曾经被它“拉黑”的中国,又带着合作方案找上门来,只不过这次的姿态比当年低了不止一个档次。 有意思的是,这几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已经今非昔比,CJ-1000A等国产发动机相继取得突破,但马达西奇手里那些压箱底的技术资料和工程经验,依然有着不小的参考价值。 尤其是在大型运输机和直升机发动机领域,马达西奇几十年积累的调试数据和故障解决方案,能帮中国企业少走不少弯路。 而对于乌克兰来说,现在能指望的也只有中国有能力、有意愿接手这个“烂摊子”——毕竟既要拿出重建资金,又要消化现有技术,还要解决后续的市场问题,放眼全球也没几个国家能接下这个活。 只不过,当年撕毁合同的伤疤还没愈合,361亿违约金的账也还没算清,如今再谈合作,恐怕就不是简单的技术买卖那么轻松了。 乌克兰现在的处境,就像当年没料到厂房会被炸一样,可能也没完全想明白,中国这次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回应这份迟来的求助。
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361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这个国家很有意思,2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9-26 14:49: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