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落3年,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 2021年的立陶宛大概觉得自己找到了“抱美国大腿”的捷径,全然不顾中方反复警告,执意让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所谓“代表处”,把一个中国原则这根底线当成了可以随便踩的门槛。 这个人口不足300万的东欧小国,似乎以为靠上美国就能在国际舞台上耀武扬威,却没料到现实给了它一记响亮的耳光。 中立外交关系迅速降为代办级,曾经火热的双边贸易瞬间遇冷,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立陶宛的激光设备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据10%的份额,中国原本是其重要买家,那些精密的激光仪器常被用于医疗和工业制造领域。 但随着外交风波升级,这些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渠道几乎中断,不少激光企业的生产线被迫缩减,仓库里堆积的设备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更别提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食品加工企业,原本销往中国的乳制品和肉类产品因政策调整无法入境,货架上的产品日期越来越近,企业老板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美国当初承诺的6亿美元出口信贷协议,听起来像是根救命稻草,可实际上更像是张空头支票。 协议签了之后就没了下文,既没有明确的资金到账记录,也没有具体的合作项目落地。立陶宛企业眼巴巴盼着美国的援助,等来的却是一场空。 反观那些没有跟风挑衅中国的中东欧国家,比如匈牙利,同期对华贸易额增长了20%,中国投资的工厂一座座拔地而起,当地就业率节节攀升,两相对比之下,立陶宛的处境更显尴尬。 克莱佩达港作为立陶宛最大的海港,曾经是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集装箱卡车川流不息,起重机日夜运转。如今再去看看,港口的堆场里空荡荡的,不少泊位因为长期闲置,机械上都生出了锈迹。 偶尔有几艘货轮靠岸,卸下的也大多是欧洲内部的货物,曾经频繁往来的中国货轮早已不见踪影。 港口周边的餐馆、物流公司也跟着遭殃,有的因为生意惨淡挂出了转租的招牌,有的则直接关门大吉,整条产业链就这么被拖垮了。 2022年的时候,就有200多家卡车运输公司因为业务锐减面临破产,其中小微型企业倒闭速度最快,从3月初到6月中旬,短短三个多月就有64家小型和微型运输公司被迫关闭。 这些企业原本靠着往返中俄的货运业务维持生计,可立陶宛政府先是跟着西方对俄制裁,断了对俄运输线路,后来又因为对华外交失误失去了中国市场,双重打击之下,想不倒闭都难。老板们愁容满面地说,不是不想坚持,实在是看不到一点希望。 这样的困境持续了三年,立陶宛国内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 2024年10月的议会选举中,之前执政的右翼保守党惨败,中左翼反对党社会民主党获胜。新政府还没正式上台,"准总理"帕卢茨卡斯就公开表示,允许台湾当局设立"代表处"是"重大外交错误",新政府将寻求修复中立关系。 这番表态得到了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的支持,显然,整个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为了讨好美国而牺牲与中国的关系,是多么得不偿失的买卖。 其实立陶宛的遭遇也给其他小国提了个醒,在大国博弈的舞台上,不要以为抱上一条大腿就能高枕无忧。 中国市场的体量和潜力摆在那里,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想放弃就能放弃的。那些把政治投机当成外交策略的国家,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立陶宛花了三年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代价惨重,但好在还不算太晚。接下来就看新政府能不能拿出实际行动,真正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上来,毕竟只有尊重主权,才能谈得上互利共赢。
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9-26 11:49: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