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就在俄罗斯损失6辆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车辆后,俄罗斯媒体爆出了,俄罗斯军队果然有叛徒! 俄罗斯军队士兵斯图普尼科夫,在长达七个月的时间里,向乌克兰军方送出了大量俄军情报,特别是俄军部队精确位置,导致俄军遭受乌克兰军队发射的“海马斯”远程火箭炮打击。 这事儿说起来也够讽刺的,要知道在俄乌冲突爆发的第一年,海马斯火箭炮确实是乌军手里的王牌,凭借精确打击能力把俄军后方弹药库和指挥部炸得鸡飞狗跳。 但到了2023年情况就不一样了,俄罗斯部署了密集的电子战系统,当时有乌克兰高级军官直接抱怨“一切都结束了,海马斯完全失效了”,甚至有乌军营长透露某次行动中无人机观察到没有一发海马斯火箭弹命中目标,“神剑”制导炮弹的命中率更是暴跌到不足10%。 在这种电子战压制的背景下,斯图普尼科夫提供的人工精准情报就成了打破僵局的关键,相当于给被蒙住眼睛的海马斯重新装上了瞄准镜。 这种内部泄密造成的破坏往往比外部打击更致命,就拿这一次来说,这6辆被摧毁的装备可不是普通的军用车辆,每套伊斯坎德尔-M系统包含发射车、备弹运输装填车等配套车辆,单套系统造价就高达1200万美元,6辆损失直接意味着超过7000万美元打了水漂,更别提这些车辆搭载的导弹和作战系统的战略价值。 要知道,直到2023年1月,乌军估计俄军总共也才拥有800枚该型导弹,这样的损失对于俄军战术打击力量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创。 很难想象一个普通士兵能在七个月里持续输送情报而不被发现,这暴露了俄军基层保密机制的严重漏洞——可能是人员审查环节的松散,也可能是移动设备管理的形同虚设,或者是内部反间谍监控的失效,号称严密的俄军情报网,在自己人面前竟然成了筛子。 更值得玩味的是现代战争中情报战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表面上看俄乌双方在比拼坦克大炮的数量,但实际上背后是情报体系的全面对抗。 北约为乌克兰提供了卫星侦察、无人机监控等全方位的情报支持,构建起宏观的战场态势感知网络,而斯图普尼科夫这样的内线则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精准坐标,两者结合就让原本已经被电子干扰搞得焦头烂额的乌军打击力量重新找到了着力点。 俄军虽然在电子战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让西方制导武器的命中率大幅下降,但电子干扰能拦住无线电信号,却拦不住人心的动摇,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 2022年12月俄罗斯国防部刚宣布所有战术导弹部队都换装了伊斯坎德尔-M系统,这套被寄予厚望的王牌武器却因为内部出了叛徒而遭受损失,这不仅是装备层面的损失,更打击了部队的士气和指挥链的信任度。 要知道伊斯坎德尔-M系统以其非标准弹道和机动能力著称,最大弹道高度仅有50公里还能做预设程序机动,原本是很难被拦截的,但再先进的武器也需要人来操作和保护,一旦内部出现漏洞,再严密的防御也会功亏一篑。 这次事件也给俄军提了个醒,在升级武器装备的同时,更要筑牢人员思想和情报安全的防线,否则就算有再多的伊斯坎德尔-M,也架不住内部有人不断递刀子。
全网首曝!歼-50无尾战机清晰照泄露,六代机终极形态震撼军迷圈刚刚,中国六代
【16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