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这位忍受了长达57年家暴的老人,却在95岁时将自己积攒的3658万元全部捐给了南开大学令人肃然起敬。 2024 年 11 月,天津迦陵学舍的工作人员整理叶嘉莹遗物时,在一个旧木箱底层发现了两叠泛黄的纸。 一叠是 1979 年她写给教育部的信,字迹工整:“愿归国讲授诗词,分文不取”。 另一叠是 2019 年的捐款收据,金额栏写着 “叁仟伍佰陆拾捌万元”,收款人是南开大学。 这两叠纸,隔着四十年,却像她一生的注脚 —— 从漂泊中寻根,把所有都给了诗词。 街坊们常说,叶先生的日子过得 “像本旧线装书”。 九十多岁时,她还骑着老式自行车去菜市场,布袋子里装着豆腐和青菜,裤脚总沾着点泥土。 可谁能想到,这个连买菜都要比价的老太太,会把一辈子的积蓄全捐出去。 有次社区志愿者上门,见她正用胶布粘补眼镜,忍不住问:“您捐那么多钱,自己过得这么省,图啥?” 她指着墙上的荷花图笑:“那些钱,比眼镜有用。” 1924 年的北京,叶嘉莹出生在叶赫那拉氏的老宅里。 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书房里 “至圣先师” 的牌位前,总摆着她的小板凳。 三岁时,姨母用黄表纸写汉字教她认,遇到 “月” 字,就指着窗台上的月光让她看;四岁背 “床前明月光”,父亲会用英文讲 “moon” 的意思,说 “诗词是共通的”。 院子里的水缸养着荷花,她总蹲在旁边,把 “荷叶罗裙一色裁” 抄在父亲不用的英文练习本上,扉页被她画了朵歪歪扭扭的荷,旁边写着 “小荷子”。 17 岁那年的秋天,母亲在去济南治病的路上走了。 叶嘉莹在火车硬座上守着母亲的棺木,听着铁轨撞击声,眼泪掉在母亲留的《词学小丛书》上,晕开了 “李清照” 三个字。 后来她在辅仁大学上课,书包里总装着这本沾过泪的书,顾随先生讲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 时,她悄悄在书角画了个小勾。 24 岁,经人介绍认识赵钟荪时,她正在中学教国文。 这个海军军官为追她,辞了秦皇岛的职,天天在学校门口等她。 有次下大雨,他举着油纸伞站在雨里,皮鞋泡得发胀,她看着不忍心,点了头。 1948 年结婚时,她的嫁妆是一箱子诗词选本,他的彩礼是块写着 “宜室宜家” 的红绸布,后来这块布被她改成了女儿的襁褓。 到台湾的第三年,赵钟荪因政治问题入狱。 叶嘉莹抱着刚满周岁的大女儿,搬进丈夫姐姐家的走廊。 白天她在三所学校教课,把女儿放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藤椅上,孩子哭了,就抱着继续讲 “关关雎鸠”。 晚上在走廊打地铺,借着邻居家的灯光改作业,蚊子叮得胳膊上全是包。 三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大变,常因为柴米油盐摔东西,有次她讲完课回家,见新买的铁锅被砸成了凹形,锅里的粥洒了一地。 1966 年去美国讲课时,她带的行李里,除了几件旧衣服,就是顾随先生的课堂笔记。 在哈佛的课堂上,她用英语讲 “辛弃疾的剑”,说 “那不是兵器,是文人的骨头”,外国学生听得眼睛发亮。 有次课后,一个学生问她:“您好像总有伤心事,怎么还能笑得那么温和?” 她指着黑板上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这就是答案。” 52 岁那年,大女儿和女婿在加拿大出了车祸。 叶嘉莹赶到医院时,太平间的白布盖着两个年轻的身影。 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十天,写出十首《哭女诗》,其中 “卅载光阴弹指过” 一句,被她用红笔描了又描。 处理完后事,她在报纸上看到大陆高校招老师的消息,当天就买了机票,说 “要把古人的心事讲给年轻人听”。 1979 年第一次在南开讲课时,阶梯教室的过道里都站满了人。 她站在讲台上,不用讲义,从《诗经》讲到纳兰性德,讲到 “人生若只如初见” 时,忽然停了停,说 “这句里有多少遗憾,你们以后会懂”。 下课铃响时,后排有个学生举着手说:“叶先生,您再讲五分钟吧,我们站着听。” 后来她设立的 “迦陵基金”,帮了不少青年学者。 有个研究宋词的小伙子,靠着基金资助出版了专著,特地去谢她。 见她正给荷花缸换水,就说:“您捐的钱,能让好多人守住初心。” 她擦着手上的泥笑:“不是我帮他们,是诗词在帮我们所有人。” 这让人想起敦煌的樊锦诗,守着莫高窟五十六年,把风沙里的壁画当成命。 她们都像老树根,看着不起眼,却把养分全给了往上长的枝芽。 叶嘉莹走后,迦陵学舍的荷花年年夏天都开得热闹。 有次几个学生坐在廊下读她的诗,风一吹,荷叶上的水珠滚进缸里,叮咚一声,像她讲课时常有的停顿 —— 那些没说出口的苦,都变成了诗词里的光。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2024年11月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这位忍受了长达57年家暴的老人,却在9
语蓉聊武器
2025-08-09 15:14:4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