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前总统高参提议将原属中国的俄远东部分地区售予中国!我们应该用买的方式拿回来吗?

语蓉聊武器 2025-08-09 15:14:41

俄前总统高参提议将原属中国的俄远东部分地区售予中国!我们应该用买的方式拿回来吗? 俄罗斯远东的冬天,能把钢铁冻得发脆。 零下五十度的低温里,即便是最耐寒的工程设备,也得提前三天启动预热程序,否则油管会像玻璃一样碎裂。 这种极端气候,让这片 6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了世界上开发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更棘手的是冻土带的 “季节性变脸”。 每年夏季,表层冻土融化成泥沼,能让重型卡车陷进三米深的淤泥,而到了冬季,冻结的地面又会产生巨大裂缝,把新建的公路撕开一道道口子。 当地工程师说,在这里修一公里铁路的成本,相当于在欧洲修十公里,而且寿命还不到一半。 人口稀少是另一重困境。 苏联解体时,远东还有 1200 万居民,如今只剩 780 万,且每年仍有 3 万人向西迁移。 在雅库特自治共和国,有的村庄原本住着 500 人,现在只剩 7 个老人守着空荡荡的木屋,学校和医院早就因生源不足关闭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 年 7 月那场国际智库研讨会,安德烈・伊拉利奥诺夫的提议像块冰投入沸水中。 这位前总统经济顾问提到的 150 万平方公里土地,涵盖了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部分区域,正是 1860 年《北京条约》中涉及的地块。 他算出的 “售价” 基于资源估值:每平方公里约合 2000 美元,总价 300 亿美元,刚好够俄罗斯填补半年的财政缺口。 但俄罗斯法律早就堵死了这条路。 2020 年修订的《联邦领土政策法》明确规定,“任何形式的领土转让均需通过宪法修正案”,而修宪需要联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 2025 年 5 月通过的《远东开发战略》更强调,“以主权合作模式吸引外资”,这里的 “主权合作” 特指技术入股、项目分成,而非土地交易。 民众的态度更具决定性。 俄罗斯列瓦达中心 2025 年初的调查显示,91% 的受访者认为 “远东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87% 的人反对 “任何形式的外资主导开发”。 这种情绪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得更直接,当安德烈的提议传出后,“保卫远东” 的话题迅速登上俄社交平台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8000 万次。 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 2024 年中俄总理会晤时,中方明确提出 “三不原则”:不涉及领土争议、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 驻俄使馆经济参赞在接受俄媒采访时举例,中国企业参与的 “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 项目,采用的是 “资源换技术” 模式 —— 中方提供设备和建设团队,俄方以天然气分成偿还,项目建成后每年向中国输送 100 亿立方米天然气,双方按 6:4 比例分配收益。 这种模式正在多个领域复制。 在犹太自治州,中俄合资的 “远东粮仓” 项目租赁 10 万公顷土地种植大豆,租期 99 年,俄方以土地入股占 30%,中方出资金技术占 70%,产品优先供应中国市场,2024 年已收获 28 万吨大豆。 在滨海边疆区,“东方港” 改扩建项目中,中方企业获得 30 年运营权,投入的 20 亿美元将港口年吞吐量从 8000 万吨提升至 1.2 亿吨,俄方则通过税收和管理费年增收 12 亿卢布。 历史学者指出,这种合作比领土交易更具生命力。 1860 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俄边境贸易曾因领土争议中断 30 年。 而 2004 年黑瞎子岛问题解决后,该地区贸易额从当年的 1.2 亿美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87 亿美元。 正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所说:“19 世纪的领土条约造成了隔阂,21 世纪的合作协议正在消除它。” 现在的远东大地上,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正在改变地貌的项目:“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的保温层能抵御零下 60 度低温,同江铁路桥的抗震设计可应对 8 级地震,黑河公路桥上的 ETC 通道支持中俄双币种支付。 这些细节背后,是每秒 4.3 吨的货物往来,是每天 2300 人的跨境流动,是两国用务实合作写出的新故事。 安德烈的提议最终成了学术案例。 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用它讲解 “地缘经济的边界条件”:当一个国家的领土承载着民族情感、战略安全和法律约束时,任何基于单纯经济计算的交易,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远东的未来,不在买卖协议里,而在那些正在铺设的管道、架设的桥梁和生长的庄稼中。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