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到了中国后不笑,全都表情严肃地看着中国的一切?纽约大学有个叫詹姆斯的教授,之前写了本中国科技威胁论,说咱落后二十年。结果他自己跑深圳福田高铁站,掏手机拍自动检票闸机时,手哆嗦得连对焦都费劲这跟他书里写的"破落车站"完全对不上号。您猜怎么着?他后来发推文都结巴了:"这哪是落后?分明是未来提前了二十年!" 好些人注意到一个现象,不少美国人初到中国时,脸上总带着几分严肃,不像在自己国家那样轻松爱笑,反而会认真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这背后,多是因为他们来时心里装着的 “中国印象”,和眼前看到的实景对不上了。 纽约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之前写过些关于科技发展的文章,觉得中国在这方面至少落后二三十年。 后来他到了深圳福田高铁站,站在自动检票闸机前,掏出手机想拍段视频,手却有点抖,连对焦都费了些劲。 眼前这车站宽敞明亮,机器扫码开门又快又稳,跟他之前想象的 “老旧车站” 完全不是一回事。 后来他在社交平台上感慨,说这哪是落后,分明是提前看到了二十年之后的样子。 不光是他,很多第一次来中国的美国人都有类似的感受。 美国白领汤姆就是个例子,来之前总听人说中国的城市设施跟不上,结果到了上海浦东机场,刚出航站楼就看见磁悬浮列车 “嗖” 地一下滑过,站厅比他去过的不少欧美车站都敞亮。 过海关时,工作人员举着 “国际旅客优先” 的牌子,用流利的英语指引,他拿着手机拍个不停,回去跟家人说,孩子们真该来亲眼看看。 德国工程师汉斯更有意思,他在国内时看的不少报道,都说中国交通乱、污染重。 结果在深圳待了三天,手机里存的全是扫码坐地铁、路边扫共享单车的视频。 他跟人聊天时拍着大腿说,在德国坐火车,晚点半小时都算正常,哪见过高铁这么准点的? 从北京坐复兴号到上海,一千三百多公里,喝杯咖啡的工夫就到了,比他开自家车回老家还快。 还有些老外是带着 “准备” 来的。 英国有位大姐来成都旅游,钱包里塞了五千英镑现金,总觉得 “中国可能不方便刷卡”。 结果在春熙路吃火锅,看见隔壁桌大爷用手机一扫就付了钱,她赶紧凑过去请教。 后来她逢人就说,现金早就用不上了,在成都买个煎饼果子都能扫码,比在伦敦用信用卡还方便。 苏州河边也曾有过这么一档子事,有个老外举着相机等了半天,想拍点 “脏乱差” 的画面,结果镜头里全是夕阳照在水面上,柳树上还飘着风筝。 他发朋友圈问 “这确定是中国吗”,下面评论有说像东京的,有说像首尔的,他急得一条条回复,强调这就是中国苏州河。 这些老外刚来的时候,看啥都带着点警惕。 在成都的相亲角,听见大爷大妈聊 “孩子月薪多少”“有没有房”,他们直皱眉,觉得 “太现实”。 可待两天就发现,这些长辈聊完正事,还能约着去跳广场舞,大妈们手腕上戴着智能手表测心率,比他们老家的健康监测设备还先进。 在深圳华强北,看到小学生抱着平板用全息投影背古诗,他们摸摸自家孩子用了好几年的旧平板,忍不住叹气,说自己小时候有个电子词典就不错了。 日子长了,他们脸上的表情就慢慢放松了。 英国的哈钦森刚来北京时怕迷路,拉住一位大爷问路。大爷不光指了方向,还掏出手机教他用移动支付,告诉他 “点这里输金额,一扫就能付”。 现在他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叫 “好轻松”,社交账号里全是在中国的日常,今天用移动支付买了糖葫芦,明天跟着胡同里的大爷学下象棋。 其实说到底,这都是 “耳听” 和 “眼见” 的差别。 很多人来之前,脑子里的印象是从别人的描述里拼出来的,等真的踏上这片土地,走在街上,坐一次高铁,买一回东西,才发现真实的样子和想象中完全不同。 那些一开始的严肃,不过是脑子里的旧印象在慢慢被新见闻替换,等适应了,自然就笑出来了。 毕竟,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才最实在。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到了中国后不笑,全都表情严肃地看着中国的一切?纽约大学有个叫詹姆
语蓉聊武器
2025-08-09 12:14: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