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师级建制,采用军旅营体制,实现了扁平化指挥,快速反应能力更强。但关键是,有必

熹然说历史 2025-08-14 00:19:17

撤销师级建制,采用军旅营体制,实现了扁平化指挥,快速反应能力更强。但关键是,有必要把所有部队都变成快反部队吗?保留一部分重装部队,似乎也并不影响我军从整体上做到全域灵活机动。 当全军都在为”师改旅”的成果叫好时,一个问题却悄然浮现: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快反这个篮子里,真的明智吗?扁平化指挥确实提升了反应速度,但面对复杂多样的作战环境,单一的旅营体制能否应对所有挑战?这场影响深远的军改,或许还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自2015年军改以来,解放军陆军对部队编制结构进行了系统性革新,原先普及数十年的师团建制被取消,转而全面推行师改旅。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以合成旅为基础的作战体系,通过减少指挥层级,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作战指挥。 从表面看,这次改革确实带来了显著变化。新编制下的合成旅具体构成为:1个合成营、1个炮兵营、1个防空营、1个保障营外加1个支援营,还有工兵连、卫生连、警卫连、侦察连等附属单位。相比传统师级部队动辄上万人的规模,合成旅人数控制在四千人左右,确实做到了精简高效。 但问题恰恰出现在这种”一刀切”的改革方式上。军改确实提升了部队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在完成师改旅后,部队的灵活性大大增强,在旅的编制中基本都是作战人员,行军速度也会大大增快。可是,快不等于强,小不等于精。 从作战需求角度看,不同的战场环境对部队规模和编制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在需要快速响应的突发事件中,轻装合成旅确实具备优势。但在需要持续作战、大规模兵力投入的场景下,旅级部队的火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师改旅后,解放军陆军现役还保留着6个师,分别是隶属新疆军区的4个合成师,以及隶属北京卫戍区的2个警卫师。这种保留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作战任务下,师级编制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从美军的经验来看,他们的师改旅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美军在2004年建立了旅战斗队,分为重型旅战斗队、斯特赖克旅战斗队和步兵旅战斗队三种,但师部只保留机构架子,编制仅剩200余人,平时只负责行政管理。在最新的调整中,美军将原先集团军和战区的支援火力下放到师,并为装甲旅战斗队和步兵旅战斗队增加一个机动营。这种回调说明,完全弱化师级指挥确实存在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解放军陆军大规模推进师改旅是有相应前提的:一是拥有信息化、数字化、合成化的支撑,二是有现代化的新型武器装备和新颖的作战理念做支撑,三是特殊重点地区保留合成师的编制。这些前提条件的存在,恰恰说明师改旅并非万能良药。 从实战角度考虑,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编制难以应对所有场景。城市作战、山地作战、平原机动作战,每种作战环境对部队规模、装备配置、指挥层级都有不同要求。一支4000人的合成旅在开阔地域或许能发挥出色,但在需要长期控制大片区域的任务中,其兵力密度就明显不足了。 况且,快速反应并不意味着要牺牲重装部队的战斗力。在信息化条件下,提升指挥效率的关键在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指挥流程的优化,而不是单纯依靠减少编制层级。一个配备先进指挥系统的师级部队,其反应速度未必比合成旅慢多少,但其火力投送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却要强得多。 从兵力运用的角度看,保留部分重装师级部队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既不影响轻型合成旅承担快速反应任务,又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毕竟,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取决于谁跑得快,而是取决于谁能在关键地点投入更多有效兵力。 当然,军改的大方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是否需要如此彻底。如果能在保持师改旅主体框架的同时,在重点方向保留少数重装师作为战略预备队,或许能够形成更加灵活多样的力量结构。这样既保证了快速反应能力,又维持了重点方向的强大战斗力。 军队建设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与否。师改旅确实提升了我军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但是否需要如此彻底地告别师级编制,仍值得深入思考。在您看来,保留部分重装部队是多此一举,还是未雨绸缪?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0 阅读:67

评论列表

寒江雪

寒江雪

4
2025-08-14 01:39

每个战区应保留三个重装师作为战役预备队!

扬州慢

扬州慢

1
2025-08-14 01:36

从北洋开始,旅渐渐地退出军队行列。军师团营才是正常的。别被美国人带偏,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