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清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被押上断头台。行刑前,他趁人不注意,和刽子手交待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7-26 10:32:08

1661年,清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被押上断头台。行刑前,他趁人不注意,和刽子手交待临终要事:“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钱归你。” 刽子手一喜,刀起头落,准备捡钱之际,却看到两个纸团。

金圣叹,1608年出生在苏州,家境原本不错,可惜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小时候的他就爱读书,尤其迷《水浒传》,小小年纪就敢提笔评点,字里行间透着灵气。长大后,他考中秀才,却因性格太狂,瞧不上那些死读书的同侪,公开说他们俗不可耐。他评《西厢记》是“天下妙文”,把白话文学捧上天,影响力大到连后来的《红楼梦》评点都学他的路子。可惜,这位才子太不合群,科举路上屡屡碰壁。 他参加乡试,题目是“西子来矣”,要写西施潜伏吴国救越国的历史。他却写了一堆戏谑的话,气得考官直接取消他考试资格。后来他改名“金瑞人”继续考,三次都故意戏弄考官,次次落榜。他还爱改书,把《水浒传》砍到七十回,觉得这样才够味。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让他名声大噪,也埋下了祸根。

到了1660年,苏州吴县的百姓日子不好过。新来的县令任维初是个贪官,搜刮民财毫不手软。百姓交不起税,他就让人打得皮开肉绽,有些人甚至被活活打死。年底朝廷又加派赋税,百姓苦不堪言。任维初变本加厉,把征来的粮食高价卖回给老百姓,搞得民怨沸腾。1661年2月,顺治帝驾崩,百姓借着悼念的机会,聚集在孔子庙,边缅怀边请愿,想把任维初的恶行捅上去。 金圣叹听说了这事,坐不住了。他写了一篇《哭庙文》,字字如刀,揭露任维初的罪行,还在庙前发表演讲,慷慨激昂,点燃了百姓的怒火。人群浩浩荡荡找到巡抚朱国治,想让他严惩贪官。可惜,朱国治和任维初是一丘之貉,根本不把百姓当回事。他不仅包庇任维初,还把金圣叹和十七个文人全抓起来,定了个“聚众闹事”的罪名,直接判了死刑,秋后问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哭庙案”。

在狱中,其他人哭天喊地,金圣叹却像没事人一样,镇定得让人咋舌。行刑前一天,他把狱卒叫来,说有要事要留给儿子,让人拿纸笔来写信。狱卒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屁颠屁颠地拿来笔墨。金圣叹写好信,千叮万嘱说这信很重要,必须送到他儿子手里。狱卒偷偷打开一看,傻眼了,信上写的是:“花生米和豆干一起吃,味道像核桃,这秘方得传下去。”这哪是什么遗言,分明是金圣叹的恶作剧! 到了1661年8月7日,行刑的日子到了。金圣叹和另外十七个人被押到刑场,双手绑在背后,跪成一排。他的两个儿子,梨儿和莲子,站在人群外,眼泪止不住地流。金圣叹却一脸淡定,还跟儿子们玩起了对联的游戏。他抛出上联:“莲子心中苦!”两个儿子悲痛得说不出话,根本对不上。他叹了口气,自己接了下联:“梨儿腹内酸。”这对联用“莲”和“梨”谐音“怜”和“离”,点出了父子离别的悲伤,旁人听了都忍不住落泪。

刑场人多,行刑得排队,金圣叹等得有点不耐烦。他转头对刽子手低声说:“我耳朵里藏着二百两银票,你先砍我,钱全归你。”刽子手一听,眼睛都亮了,心想这买卖划算。行刑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手起刀落,金圣叹的头颅滚落在地。人群一阵骚动,两个儿子哭得撕心裂肺。刽子手迫不及待地去翻金圣叹的耳朵,果然找到两个纸团,以为发财了,打开一看,上面只写着“痛快”两个大字。刽子手愣在当场,气得说不出话,围观的百姓却有人偷笑,有人叹息。 金圣叹的死讯很快传遍苏州,百姓们聚在茶肆里议论纷纷,既为他的才华惋惜,又被他临终的幽默逗乐。他的两个儿子含泪收拾父亲的遗稿,把他评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整理出来,流传后世。这些评本后来成了文学史上的宝贝,书肆抢着印,文人抢着读。朱国治和任维初虽然保住了官位,但他们的贪名也传开了,百姓背后骂声不断。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