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91团被美军包围,在制定突围方案时,团长建议向南突围。众人一愣:“团长,我军的主力在北边,为何向南突围?” 主要信源:(抗美援朝战争史) 1951年5月,朝鲜半岛正值雨季,持续不断的暴雨给作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困难。 志愿军第12军91团在团长李长林的指挥下,奉命向三巨里地区实施穿插作战,任务是切断美军的退路。 持续的暴雨导致山洪暴发,通讯线路被完全冲毁,91团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他们不知道,此时主力部队已经开始战略撤退,而自己却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当91团指挥员意识到处境危险时,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北面是美军的装甲部队,东面是陡峭的悬崖,西面则有敌军重兵把守。 全团1000多名官兵仅剩半个基数的弹药,粮食早已耗尽,伤员数量不断增多。 炊事班只能在岩石缝隙间寻找野菜充饥,战士们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 暴雨持续不断,战壕里积满了泥水,官兵们浑身湿透,体力消耗极大。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团长李长林召集各级指挥员召开战情分析会。 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向北突围,与主力部队会合。 但李长林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计划:伪装成韩军部队,向南突围。 这个提议起初遭到了一些指挥员的质疑,因为向南行进意味着深入敌军腹地。 但李长林解释说,这正是利用敌人的思维盲区,采取"灯下黑"的战术。 他指出,敌军必定认为我军会向北突围,南面防线相对薄弱,反而可能出奇制胜。 为确保计划顺利实施,全团立即行动起来。 他们收集了之前战斗中缴获的韩军制服和装备,仔细模仿韩军的着装习惯和行为特征。 几位懂朝鲜语的战士连夜编撰了简单的口令和应对方案,教授给各级指战员。 他们还特意研究了韩军的行军习惯和武器装备的携带方式,力求做到惟妙惟肖。 李长林特别强调,要利用夜间和恶劣天气作为掩护,分批向南移动。 突围行动开始了。在第一个雨夜,他们就遇到了一队美军巡逻兵。 排长王铁柱按照事先准备,用生硬的英语回答问询,并故意表现出韩军常见的散漫姿态。 美军士兵没有深究,骂咧咧地放行了这支"溃退的韩军部队"。 这次成功的经历大大增强了官兵们的信心。 最大的挑战出现在横渡汉江时。 由于连日暴雨,江水湍急汹涌,水位深及胸口。 李长林号召全团学习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精神,战士们手挽手结成人体锁链,在黑暗中艰难渡江。 一些伤员和体弱的战士由战友搀扶或背负,全团上下团结一心,最终全部安全过江。 这个过程中,官兵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团结精神。 在接近敌军防线外围时,他们遇到了一队韩军哨兵。 对方对这支"溃退部队"的番号产生怀疑。 李长林临危不乱,亲自上前应对,他装出悲痛的表情,诉说部队被打散的经过。 这番表演成功骗过了哨兵,使全团得以继续前进。 这次经历让官兵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细致准备的重要性。 经过五天四夜的艰难行军,91团终于突破重围,与友军部队会合。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次突围过程中,他们不仅实现了全员安全转移,还趁机袭击了两个敌军补给站,俘获了119名韩军士兵,并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 这些战利品极大地补充了部队的物资需求。 这次成功的突围行动,成为朝鲜战场上一个经典的战术案例。 它展现了中国军人临危不乱的勇气和智慧,体现了指战员在极端困境下的创新思维和决断能力。 彭德怀司令员在得知战况后,特别表扬了91团的机智勇敢,称这次行动"比孙悟空钻铁扇公主肚子还要巧妙"。 这场突围战斗的经验表明,在现代化战争中,传统的战术思维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指挥员的临机决断、部队的纪律性以及战士们的应变能力,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 李长林团长后来在总结这次战斗时指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更取决于人的智慧和勇气。现在虽然卫星满天飞,但人脑子的盲区,永远比科技大。" 这个战例至今仍被军事院校作为经典战役研究,它展示了在绝对劣势环境下,通过出其不意的战术选择和严格的执行能力,能够创造战场奇迹。 这种勇敢机智的战斗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铭记。 91团官兵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军人的智慧和勇气,为朝鲜战场的作战史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美国老兵说过,朝鲜战争,当中国军队拔出刺刀,冲出来和你展开肉搏战的时候,你能感受
【2评论】【5点赞】
苏米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