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退伍老兵赵保群在家午休,工作人员对他说:“别睡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14年,现在正邀请你去北京呢!”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开国上将张爱萍与普通士兵的患难之交》) 赵保群的故事诠释了革命军人之间朴素而深刻的情谊。 这位1969年入伍的北京军区警卫班长,在1973年接受了一个看似普通却影响深远的任务——前往301医院看护化名"张续"的特殊病人。 这段经历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成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情谊。 赵保群出生于江苏农村,1969年参军入伍。 在部队里,他踏实肯干、为人忠厚,很快被提拔为警卫班长。 1973年春,上级突然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前往301医院看护一位重要病人。 临行前,领导特别强调了三条纪律:不谈政治、隔绝外界、记录家属谈话。 赵保群虽然心中疑惑,但仍以军人天职为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来到病房,赵保群发现这位化名"张续"的病人长期昏迷,身边没有家属照顾。 作为训练有素的军人,他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繁重的护理工作。 在病床前,他夜以继日地悉心照料,为病人擦拭身体、更换药品。 当时物资匮乏,赵保群还经常自掏腰包购买水果和营养品,想方设法为病人补充营养。 在那些漫长的夜晚,他常常守在病床边,时刻关注病人的呼吸和脉搏。 在赵保群的精心护理下,病人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当病人恢复意识时,两人开始了简单交流。 听着病人讲述长征经历和抗战故事,赵保群隐约感觉到这位老人来历不凡,但他始终恪守纪律,不曾打探真实身份。 有时,病人家属前来探望,赵保群严格执行规定,详细记录谈话内容并向上级汇报。 家属看到赵保群如此尽心尽责,时常带来一些特产表示感谢,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几个月后,病人悄然出院,赵保群才从领导那里得知,自己照顾的竟是开国上将张爱萍。 张将军家人专程致谢,并转达了将军的邀请,但赵保群婉言谢绝——当时正值退伍转业的关键时刻,他选择默默回到江苏老家,成为县砖瓦厂的普通工人。 临行前,将军家人再次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赵保群只是憨厚一笑:"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地方工作期间,赵保群保持着军人本色。 他从最基础的烧窑工做起,认真钻研烧砖技术,改进生产工艺。 当时砖厂设备简陋,生产效率低下,赵保群主动研究砖坯配比和烧制工艺,使砖块成品率大幅提升。 由于工作出色,他很快被评为县劳动模范。 生活虽然清贫,但每当遇到困难,他从未想过动用与将军的特殊关系。 有人劝他去找将军帮忙,他总是说:"不能给老首长添麻烦。" 而在北京,康复后的张爱萍将军始终惦念着那位忠厚的护理员。 将军常对家人说:"要不是那个小赵,我可能挺不过那一关。" 十四年间,将军多次委托各地部门寻找赵保群的下落,但由于赵保群返乡后从未向外人提及这段经历,寻找工作屡屡受挫。 转机出现在1986年。 张爱萍在审阅全国劳动模范事迹材料时,突然在江苏省的名单中看见一个熟悉的名字。 将军立即让秘书核实信息,经过多方求证,最终确认此赵保群正是当年301医院的看护员。 将军激动不已,当即亲笔写下邀请函,请当地政府协助联系。 很快,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来到赵家,转达了将军的邀请。 面对这份迟来十四年的邀请,赵保群平静地接受了。 1987年初冬,他踏上北上的列车。 在张将军家中,两位故人终于重逢。 将军既欢喜又责备:"这些年你都躲到哪里去了?让我好找啊!" 赵保群恭敬地行军礼回应:"报告首长,战士赵保群前来报到!" 餐桌上两杯薄酒,冲淡了十四年时光的距离。 将军详细询问了赵保群这些年的生活情况,感慨道:"你还是那个倔脾气,有困难也不说。" 在京期间,将军特意安排他游览北京名胜。 临别时,将军反复叮嘱:"今后遇到困难一定要找我。" 但回到江苏后,赵保群继续在砖厂踏实工作。 他始终牢记军人本色,即便在厂子改制最困难的时期,也未曾向将军开口求助。 2000年张将军九十寿辰,赵保群受邀赴京贺寿。 宴会上,将军特地向宾客介绍:"这是我救命恩人!"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赵保群却腼腆地低着头。 三年后将军病逝,赵保群悲痛欲绝,卧床多日。 康复后,他开始系统整理与将军交往的点滴回忆。 这些珍贵的记录被编印成册,成为当地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 曾有记者询问,是否后悔当年拒绝将军提携。 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坦然道:"能照顾将军是我的福分,但做人有自己的路要走。"
1987年,退伍老兵赵保群在家午休,工作人员对他说:“别睡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8-29 21:11: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