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游击支队穷得只剩3块钱,为度过难关,彭雪枫忍痛卖掉了13匹战马,谁料,没几天,有12匹战马却驮着粮食跑了回来! 主要信源:(人民网——《彭雪枫:文武兼备的抗日名将》) 1938年10月,在河南省西华县杜岗村,新四军游击支队正式成立,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这支一千二百多人的队伍在彭雪枫的带领下,东渡黄河,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连续取得了多次战斗胜利。 到了1939年2月,部队转移到河南省永城县西南的书案店进行休整。 当时正值春荒时节,书案店一带的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许多人家粮食短缺,有些甚至完全断炊。 游击支队也面临着巨大困难,他们被敌军、伪军、顽军和土匪等多股势力联合包围封锁,部队的补给几乎中断,处境十分艰难。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彭雪枫始终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从不搞特殊待遇。 有一天,战士们正在吃饭,彭雪枫走到食堂,从一个战士碗里拿起一块红薯,风趣地对大家说:"这可不是普通的红薯,这是无产阶级的香肠。" 这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接着他又端起碗喝了一口清汤,大声说道:"这是抗战牌牛奶!" 食堂里顿时响起阵阵掌声和笑声,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长期的艰苦生活和过度劳累让彭雪枫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有一次,炊事员特意给他做了一碗面条,想让他改善一下生活。 彭雪枫却严肃地说:"同志们连糊糊都喝不上,我怎么能搞特殊?" 最后他让警卫员把面条送给了村里的一位老大娘。 尽管部队节衣缩食,形势却越来越严峻。 供给科长资凤向彭雪枫汇报,部队只剩下三块多钱,伤病员的药品已经用完,每天每人三分钱的菜金也没有着落。 彭雪枫问他有什么办法,资凤建议让战士们去挖野菜、草根充饥。 彭雪枫不同意这个建议,他认为现在老百姓也很困难,挖野菜就是与民争食,部队应该把一切吃的喝的都优先让给群众。 正在为难之时,彭雪枫听到远处传来的战马嘶鸣声,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卖马度荒。 资凤听说要卖战马,大吃一惊,认为打仗不能没有马。 彭雪枫却说现在春荒严重,群众生活艰苦,只有卖了马,才有钱度过这个难关。 人不骑马可以走路,行装物品大家可以分开携带,等形势好转了还可以再买马,将来队伍壮大了还要组建骑兵部队。 第二天,资凤牵出十二匹马准备去卖,彭雪枫发现自己的枣红马不在其中。 这匹枣红马跟随他多年,全身赤红油亮,没有一根杂毛,在一次战斗中还救过他的命。 资凤舍不得卖这匹马,向彭雪枫哀求道:"无论条件如何困难,也不能把这匹救过您性命、立过战功的马卖了。" 彭雪枫却指着那些马,严厉地说:"它们哪个没立过战功?单单留下我的马,其他人怎么想?"坚持要一起卖掉。 在卖马过程中,资凤耍了个心眼,给枣红马标价一千五百块,这个高价吓退了所有买家。 彭雪枫发现后很生气,亲自牵着枣红马到集市上卖。 最终以一个很低的价钱卖给了一个商人。 没想到商人从资凤那里得知这是彭司令的战马后,坚决不肯要。 第二天清早,十三匹马全都回来了,马背上还驮着粮食和一封信。 信上说这些马是买回来送给部队的,只要彭司令多打鬼子就是最好的回报。 彭雪枫卖马的事传开后,当地群众深受感动。 一位叫董学田的开明人士说:"将军为民卖马,从古至今都少见。有这样的仁义之师,不怕打不跑鬼子。" 此后,豫东地区的群众不仅积极向部队捐钱捐物,还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参军的感人场面,部队不断壮大。 后来彭雪枫带领部队打了许多胜仗,并从敌人手里缴获了大量战马。 1941年,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的彭雪枫真的组建了骑兵团,兑现了当年的诺言。 这个故事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军民团结、共度难关的感人情景,也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人民群众对军队的深厚感情和大力支持。
1942年,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伪装成老农,打算去军部开会,谁知路上却被汉奸拦下,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