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 3 月 15 日,执行境外抵近侦察捕俘行动的老山第十五侦察大队 4 连 2 班战士们,不幸与越军遭遇;在战斗中,班长唐道权壮烈牺牲,遗体不幸落入敌手,越军将遗体掩埋后,在附近隐蔽处架设多挺机枪把守。悲愤交加的 4 连战士们为抢回唐班长的遗体,先后 17 次组织小分队出境作战,最终成功夺回战友的遗体。 那时候的战士们哪,眼里哪能容下这个。唐班长是跟着大家摸爬滚打的兄弟,一起在猫耳洞熬过潮湿的夜,一起分过压缩饼干,作战时总把最险的位置留给自己。如今人没了,遗体还被敌军扣着,谁心里能不烧得慌? 头几次过去,越军的火力太猛了。他们把机枪架在掩体后,子弹像雨点似的往这边泼,战士们刚靠近掩埋点,就被压得抬不起头。有两次小分队试着从侧面绕,可越军早把周边地形摸透了,暗处还有暗哨,刚露头就被发现,只能咬着牙退回来。 退回来的战士们没一个肯歇着,有的胳膊擦破了皮,血混着泥粘在衣服上,也顾不上擦;有的蹲在地上,拿树枝在地上画掩埋点的地形,嘴里念叨着 “哪里能藏人”“哪挺机枪是死角”。没人说过 “算了” 这两个字,在他们心里,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唐班长留在那儿受委屈。 后来他们换了法子,不再硬冲。先是派两个最机灵的战士摸黑潜伏,把越军的机枪位置、换岗时间都记下来,画成简易的图。等摸清了规律,选了个下着小雨的夜晚,小分队分成三组,一组负责吸引机枪火力,一组去清理暗哨,最后一组直奔掩埋点。 那回打得险极了,吸引火力的战士被压制在土坡后,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清理暗哨的战士跟越军在草丛里扭打起来,手上被刺刀划了口子也没松劲。挖到唐班长遗体的时候,战士们小心翼翼地把土扒开,用雨布裹紧了往回撤。往回走的路上,没人说话,可每一步都踩得很稳,像是捧着什么稀世的宝贝。 有人说 17 次太冒险,为了一具遗体犯不着。可这些战士哪是为了 “遗体” 啊,他们是为了那份 “不丢下一个兄弟” 的念想。在战场上,战友就是自己的后背,活着要一起往前冲,死了也得一起回家。这种情分,不是坐在屋里算得失能懂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8年3月15日,执行境外抵近侦察捕俘行动的老山第十五侦察大队4
海边观潮客
2025-08-26 19:27:41
0
阅读:1346
专用国货
换谁都一样,不抛弃,不放弃
夜歌
这就是战友!生死与共!不抛弃不放弃!
望远镜
最近老是引导,死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