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文章评论,印度因关税问题被美国“毒打”一顿,中印有可能因此靠拢。有人甚至认为,中印大合作的时代到了。我不赞同这些观点。 印度可能是想拉拢和利用中国,把中国当成一张“牌”来跟美国博弈。但没有迹象表明印度在战略层面发生了转向。如果美国给它一颗甜枣,美印关系马上就转好。近一年来,中印关系虽然改善了一些,但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和定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对美博弈,中国也不指望着和印度打配。 因此,我认为“中印在战略上靠拢”是个假命题。 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引发一波关于“中印战略靠拢”的舆论热潮。一时间,各类文章断言中印将因美印摩擦而“并肩而行”,甚至有人高呼“中印大合作时代”来临。 但稍加冷静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判断不过是一次“舆论幻觉”。关税有没有打疼印度?当然有。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印度会转向中国?答案是否定的。 印度的战略行为从来不是情绪驱动,而是深植于其长期一以贯之的“实用主义优先”逻辑中。任何一次“靠近”,都要放在更大的三角关系中去理解。 在中美印三边格局下,印度惯于在两极之间“左右逢源”。这一次也不例外。回顾历史,印度对“战略自主”的执念由来已久。1950年代,尼赫鲁提出“不结盟”,本意是避免被美苏冷战裹挟。 但到了莫迪时代,不结盟变成了“多方结盟”,自主变成了“多边下注”。 2023年印度外交部发布的《外交白皮书》中明确指出,印度将“在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所有伙伴建立战略关系”,这种表述听起来中性,实则为“骑墙”预留了充足空间。 中印关系也并不缺少“波峰波谷”的历史周期。从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后的蜜月期,到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的冰点,两国关系始终在“合作-对峙”的节奏中摆荡。 每逢边境紧张,经济合作就放缓;每当边境平稳,经贸往来又升温。结构性矛盾一直未解,所谓“战略靠近”自然无从谈起。再看经济层面,中印之间虽然存在高额贸易,但结构极不对称。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对印出口以机电产品、化工原料为主,而印度出口则集中在矿产品、棉花等初级原料。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已连续十年超过500亿美元。 这种“你依赖我、我难替代你”的现实,使印度在对华经济合作上始终心存戒备。 在产业竞争方面,印度虽想打造“世界新工厂”,但在智能手机、光伏、医药等领域依然无法摆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 2024年上半年,印度本土品牌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不足5%,中国品牌占据超过60%。这种现实,让印度既想借中国的产业能力,又不愿真正靠近。 美国因素更是关键变量。从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到如今的“印太战略”,印度始终是美国“拉印制中”的重要抓手。 2023年,美印举行“美陆军-印度军演”(Yudh Abhyas),规模创下新高,且首次在中印边境附近举行。 美印防务合作协议(BECA)正式生效后,印度已获得美方高精度地理情报支持,这绝非“战术合作”所能解释。 有人认为这次关税问题证明美印关系出现裂痕。但历史并不支持这种乐观推断。2019年,美国曾取消对印度的普惠制待遇,彼时印度同样表面强硬,最终却在几轮谈判后接受美方大部分条件。 这一次也不例外。只要华盛顿愿意递上一块“甜枣”,新德里转身的速度不会亚于一场选战。更不应忽视的是印度国内政治的现实制约。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情绪土壤,使“对华强硬”成为选举加分项。 2024年大选前夕,莫迪政府在多个场合公开使用“中国威胁论”为自己加码,而反华言论在印度媒体上的高频出现,也不是短期可逆的。 同时,印度的外交决策并非一元化。外交部、国防部、商工部乃至各邦政府之间的意见分歧,经常导致政策“前紧后松”或“口硬手软”。 即便在上海合作组织或金砖机制中,印度的态度也常常“若即若离”,只在涉及本国核心利益时才表现出合作意愿。 边界问题依然是悬在中印之间的“硬钉子”。2024年6月,双方在东段边界一处争议地区再度发生摩擦,尽管未升级为军事冲突,但已足以打破所谓“战略互信”的幻想。 此前签署的多份边境信任建立机制(CBM)协议,执行频次和效果都远低于预期。军事热线虽然存在,但真正运作次数屈指可数。 再从全球格局看,印度在多边舞台上的操作也充满“算计”。在金砖扩员问题上,印度表现得最为保守;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上,它更倾向与美欧合作。 而在气候谈判中,印度则与中国立场分道扬镳。这种“见缝插针”的操作手法,注定难以支撑真正的战略同盟。 如果还有人对中印靠拢抱期待,不妨看看2024年8月印度与法国签署的《印太伙伴协议》。协议强调“基于规则的印太秩序”,目标直指中国。 这再次说明,印度并非“走投无路才靠近中国”,而是“逢场作戏就拉上中国”。说白了,印度真正看重的是“博弈中的筹码”,不是“价值观的认同”。
最近有不少文章评论,印度因关税问题被美国“毒打”一顿,中印有可能因此靠拢。有人甚
飞绿说历史
2025-08-25 20:30:2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