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印度又宣布了 2025年8月21日,印度对涉华腈纶纤维作出反倾销终裁,

飞绿说历史 2025-08-25 20:30:19

就在刚刚 印度又宣布了 2025年8月21日,印度对涉华腈纶纤维作出反倾销终裁,印度商工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秘鲁和泰国的腈纶纤维征收反倾销税,中国34-216美元/吨,泰国56-236美元/吨,秘鲁920美元/吨,为期5年。 2025年8月21日,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秘鲁和泰国的腈纶纤维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 其中,对中国征收幅度最高,税率区间为每吨34至216美元,明显高于泰国,远低于秘鲁。这一“差异化定价”背后,显然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贸易操盘。 这不是印度第一次动用反倾销武器针对中国企业。过去十年间,印度已对中国发起超过120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产品从光伏组件到钢铁制品,从轮胎到电解液,几乎涵盖制造业的多个关键环节。 但这一次,瞄准腈纶纤维,目标不止是企业,更是中国在全球化纤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与技术优势。腈纶纤维被广泛用于服装、地毯、工业过滤等领域,是人造纤维产业的重要一环。 中国企业凭借规模效应与技术成熟,占据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据中国海关统计,2024年中国出口至印度的腈纶纤维总量约为6万吨,金额超过1.7亿美元,占印度进口市场的近六成。 印度本土企业长期受限于技术瓶颈与设备老化,难以与中国对手抗衡。 在“印度制造”战略的强力推动下,莫迪政府急需为本国企业“清场”,这场反倾销调查,正是配合国内政策的一次“有节奏”的出手。 观察这一裁定的细节,不难发现其政治经济的双重逻辑。一方面,印度对中国设定的税率区间跨度极大,既有象征性低税,也有足以构成市场屏蔽的高税,留足了政策回旋空间。 另一方面,对秘鲁征收的920美元/吨几近“封杀”,而泰国则被“适度惩罚”,背后显然掺杂了地缘政治的考量。 在中印边境局势依然紧张、印美防务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这份税单的现实意义远不止于贸易范畴。说白了,这不是在惩罚倾销,而是在塑造格局。 它既是印度产业利益集团的胜利,也是其国家战略的一环。 印度人造纤维协会早在2024年就提交了申诉材料,背后牵涉多家大型本土化工企业,而这些企业在2024年大选中对执政党所提供的“支持”,并非无关紧要。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政治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贸易博弈中,印度采取了典型的“有选择性攻击”策略:既不全面封杀中国产品,又不放弃对中国企业的高压施压。 这种“打压中求合作”的操作方式,既反映了其对中国制造依赖尚未彻底脱钩的现实,也暴露了印度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焦虑。中国企业绝非毫无还手之力。 在规则层面,印度此次调查程序存在明显瑕疵,包括信息披露不透明、倾销幅度计算方法缺乏合理性等,完全可以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寻求仲裁。 参考此前韩国诉美国洗衣机案件,中国在程序正义和证据链构建上拥有成熟经验。 战术上,中国企业也在快速调整。部分企业已经启动转口方案,通过越南、孟加拉等国完成初级加工后再出口至印度,规避直接关税风险。 同时,合资建厂、技术许可、本地加工等路径也在加速评估之中。 从长期来看,产品升级才是根本之道,高端腈纶如阻燃、抗菌、碳纤维前驱体正成为突破口,一旦转型完成,印度市场的“门槛”反而构成了对中低端竞争者的天然屏障。 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市场不是绝对安全的,全球化也不是单向受益的。 面对日益频繁的贸易工具化趋势,中国必须构建起更为系统的产业安全体系,强化早期预警机制,提升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贸易,不应成为政治的奴隶;竞争,也不该沦为保护主义的幌子。 印度打着“公平”的旗号,却在实践中不断堆砌壁垒,这种做法既损害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也暴露了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焦虑。中国不惧竞争,但拒绝被污名化。 腈纶纤维只是一个切口,背后是对中国制造能力的试探,也是对中印经贸关系的一次考验。面对不断升级的外部挑战,中国的回应必须既要有规则的锋芒,也要有产业的硬核。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反倾销案,而是一场关于产业主导权、贸易话语权和战略定力的较量。印度选择了出手,中国也该准备好接招。规则之下,见招拆招;实力之上,自有分晓。

0 阅读:59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