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突然问:“四”加“南”读什么。 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却成了考验干部是否深入群众的试金石。1956年那个夏夜,当毛主席在专列上突然抛出这个问题时,徐州地委书记胡宏的回答不仅让主席满意,更揭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干部。这个”四”加”南”的故事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深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乘坐专列到各地视察,汪东兴曾赞叹地将毛泽东经常乘坐的火车比喻为”移动的中南海”。1956年7月的一个夜晚,这列”移动的中南海”停靠在徐州站台上。 胡宏,这位1918年出生于四川璧山的共产党员,当时正担任徐州地委第一书记。从1937年投身革命开始,他就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抗战时期在山西组织工人抗日,解放战争中在江苏农村发动群众,新中国成立后又从江宁县委书记一路走来,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干部。 那天晚上,胡宏接到通知后赶到火车站,和专区专员梁如仁一起登上了毛主席的专用车厢。按照惯例,胡宏详细汇报了徐州的基本情况、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毛主席听得很认真,不时询问一些具体问题,对徐州的治水和矿产开发特别关心。 汇报工作快结束的时候,毛主席突然问了个让人意外的问题:“你们知道'四'字底下一个'南'字,这个字读什么音吗?”这下把在场的人都问住了,车厢里一时安静下来。 胡宏想了想,很快就回答:“这个字读'罱'(lǎn),是老百姓捕鱼或者捞河泥用的工具。”毛主席听了很满意,连连点头说好。 这个”罱”字确实不常见,是指夹鱼或捞水草、河泥的工具,用两根竹竿张一个网,两手握住竹柄使网开合。在江南农村,老百姓经常用这种工具捞河泥做肥料,但城里人基本不知道。 毛主席为什么要问这个字?其实是在考验胡宏是不是真的深入过基层,了解农民的生活。一个只会坐在办公室里的干部,肯定不知道这种农具叫什么。而胡宏能够准确回答,说明他确实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知道农村的实际情况。 这个小插曲让毛主席对胡宏印象深刻。1957年主席再次来徐州时,专门询问了胡宏的工作情况。1958年第三次来徐州时,发现胡宏已经调到南京工作,毛主席还问:“你们那位地委书记、四川人今天怎么没有来?”得知胡宏的去向后,主席表示很高兴,说明他一直记着这个能答出”罱”字的干部。 胡宏后来的仕途也确实不错。他成为中共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从江苏省委常务书记调任福建省委常务书记,在两省工作了几十年,一直保持着深入基层的作风。 说起来,这个”罱”字的故事反映的问题挺深刻的。现在有些干部,成天坐在办公室里,对基层情况一问三不知,更别说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了。毛主席用一个生僻字就能看出干部的真实水平,这招确实高明。 胡宏2007年2月17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9岁。2012年还专门出版了《胡宏纪念文集》,全书约55万字。在徐州,老百姓至今还记得这位深受爱戴的书记,那个”四”加”南”的故事也成了当地党史教育的经典案例。 一个汉字,考出了干部的真实水平;一次问答,体现了领导者的识人智慧。在那个年代,像胡宏这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干部,才是党和人民真正需要的好干部。 时代在变,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不能变。你觉得现在的干部还有多少人能答出这样的”土”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身边那些接地气、懂民情的基层干部故事,让我们一起探讨什么才是新时代的好干部标准。
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突然问:“四”加“南”读什么。 一个看似简
熹然说历史
2025-08-06 23:15:49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