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到空军部队视察工作,突然,毛主席命令刘亚楼“向我敬个礼”,刘亚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7-25 11:01:35

1952年,毛主席到空军部队视察工作,突然,毛主席命令刘亚楼“向我敬个礼”,刘亚楼虽然疑惑,但还是行了个标准的军礼,接着主席的几句话,让刘感动脸红。   开国上将刘亚楼,在咱们国家的军事史上,那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不光在革命年代打了无数硬仗,更重要的是,亲手把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从无到有建了起来。   这位空军首任司令员,这辈子干了不少大事,可最让人记牢的,还是他那“三拒”的故事。   1952年,毛主席当时刚把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判了死刑,这俩人都是老革命,立过功,可后来贪了不少钱,毛主席气得拍了桌子,不杀这俩人,没法给老百姓交代。   就在这时候,毛主席转头问刘亚楼:“空军的‘三反’工作怎么样了?”刘亚楼实打实地说,没查出啥大问题,就是有人觉得可能有点大事化小。   毛主席又问,空军一年要花多少钱?刘亚楼答,几千亿。那时的钱面额大,一万旧币才顶一块新币,几千亿听着多,其实都是空军建设的急需款。   突然,毛主席说:“你给我敬个礼!”刘亚楼虽然愣了一下,可军人的本能让他立马立正,抬手就敬了个标准军礼。   这胳膊一抬,袖口往下滑了滑,露出里面衬衣上的补丁,针脚倒是挺密,可那补丁在当时的场合下,特别扎眼。   其实毛主席早就注意到他这作风了,之前开会刘亚楼汇报工作,袖子不小心撸上去点,那补丁就被毛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让他敬礼,就是想让大家都看看。   毛主席拍着他的肩膀说:“手握几千亿经费,衣服却打补丁,这样的干部,我信得过!”   接着又心疼地说:“亚楼哇,我批准你做两套新衣服吧。”刘亚楼赶紧摆手,说这衣服换个领子,袖口再补补,再穿半年没问题。   空军政治部主任王辉球找到直属政治部主任徐有彬,俩人合计:“刘司令也太省了,听说他家负担不轻,咱们干部福利费里匀点出来,救济救济他?”   救济一个司令员,这可是头一回听说,可这事不知怎么就传到刘亚楼耳朵里了,他直接把王辉球叫来问罪,吓得王辉球再也不敢提这茬。   后来到了国家困难时期,啥都缺,连印小学课本都找不着好纸,刘亚楼在杭州主持编空军条令教材,管理部门说能通过正常渠道弄点好纸,保证编写的人够用。   可刘亚楼定了死规矩:除了最后定稿,所有稿子一律用“更生纸”,谁都不能搞特殊。   “更生纸”就是那种糙得很、颜色发黄的纸,刘亚楼眼睛本来就不好,每天还得亲自审几万字的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看这种纸别提多费劲了。   编审组的秘书长姚克祐看着不忍心,就偷偷交代下面的人,给刘司令送审的稿子都用好纸印。   结果刘亚楼一看就火了,在稿纸上批道:“为啥我就该特殊?让我带头坏了规矩,这不是关心我,是害我!”   工作人员实在怕把他眼睛看坏了,明知会挨骂,还是从管理局要了点普通纸,比“更生纸”白点、好点,放在他办公桌上。   刘亚楼一眼就瞅出来了,严肃地说:“要是因为我是司令员就能随便用好纸,那我之前的命令不就白下了?当领导的想让下面听指挥,自己就得先做到。”   “大红旗”轿车当年可是咱们国家自己造的最高级的车,一般就给重要领导人坐,按刘亚楼行政四级的待遇,完全有资格配一辆。   1959年他当上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说要给他换辆“大红旗”,刘亚楼说啥也不要,说现在坐的吉姆车挺好,没必要换。   就因为他带了好头,年轻的空军养成了勤俭建军的好习惯,毛主席和陈云同志都好几次表扬过。   毛主席当时让刘亚楼敬礼,因为刚处理完刘青山、张子善的案子,党内有些人觉得都是老革命,犯点错不至于杀头。   毛主席就是要借刘亚楼这事儿立个标杆——你看,同样是老干部,人家手握几千亿经费,衣服破了还在补;有些人却把公家的钱往自己兜里揣。   他拒绝好纸、拒绝大红旗,国家困难的时候,老百姓过日子都紧巴巴的,小学生连好课本都用不上,他一个司令员凭啥搞特殊?   他用“更生纸”,编教材的同志就没人敢浪费纸张;他坐吉姆车,空军上下就没人敢比阔气、讲排场。   那时候的空军,从无到有,能在短时间内拉起来队伍、形成战斗力,靠的不光是技术和装备,更靠的是这种从上到下的好作风。   要是刘亚楼能看到今天的中国空军,肯定得高兴坏了,当年他心心念念的强大空军,现在真的实现了。   歼20、运20这些先进飞机满天飞,航母上的舰载机想飞就飞,防空体系密不透风,早就不是当年那支从零开始的队伍了。   但他更会留意,那勤俭建军、不搞特殊的风气还在不在。   看到年轻的飞行员刻苦训练,看到科研人员为了技术突破熬夜加班,看到全军上下都守着初心,他肯定会说:这才是我想看到的空军,这才是共产党的军队该有的样子。

0 阅读:95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2

用户10xxx62

2
2025-07-26 12:00

伟大的领袖!忠诚的战士!!!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