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三国演义》的演化史可能非常长。唐朝末年,俗文学兴起时,大概就有了相关的故事。三

《三国演义》的演化史可能非常长。唐朝末年,俗文学兴起时,大概就有了相关的故事。三国故事至南宋末年和元朝达到鼎盛。这和当时的时代特色,即民族矛盾尖锐,汉族打不过北方的游牧民族密不可分。 南宋人民和元朝汉人出于反抗异族压迫的心理,就把希望寄托于历史,尤其是那些有着忠义豪杰的英雄人物的身上。所以那时“三国戏”、“水浒戏”是呼之欲出,它们的特点就是豪杰传、英雄传,而且人物具有正统性。这种正统性在当时有着爱国主义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贬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 所以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后,人民群众是喜欢它的。恰恰是成书之后,明清一些封建知识分子,如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张学诚的《丙辰札记》、袁枚的《随园诗话》等,对《三国演义》颇有责难。原因无非有二:《三国演义》讲史虚构太多;《三国演义》讲忠义而妄议君臣常纲。就是关羽、张飞怎么能和刘备称兄道弟呢? 其实这两点又恰是它的人民性之所在。《三国演义》里一些虚构的或移花接木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吕布戏貂蝉”,都为人民所熟识而乐道。毕竟它只是小说而不是历史。《三国演义》的正统性和它的演“义”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封建统治者所希望的君臣、主仆,也要树立在人民所能接受,或者相互都能够接受的“忠义”之上。这在五百年前也算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