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邀请翁帆,是学术认可还是另有所图? 最近有个消息挺火,说剑桥大学的丘吉尔学院,给翁帆女士发了访问学者的邀请,一请就是两年,还是全额资助。 消息一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是冲着她已故丈夫杨振宁先生去的吧?是不是想利用她,把杨老那些还没公开的学术心血和思想,“弄”到英国去? 有这种想法不奇怪。杨振宁先生是科学巨匠,他的学术遗产无疑是世界级的瑰宝。有些人觉得,剑桥这步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的是想通过翁帆,接触到杨老生前最核心、最珍贵的学术积累。 这么想,可能有点小看了剑桥,也更小看了翁帆本人。 我们先来看看翁帆自己是谁。 她不是谁的附属品。她是实打实的清华博士,专业是建筑历史。手里握着7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3篇被国际权威的A&HCI数据库收录。她翻译的《塞利奥论建筑》和她做的索恩建筑研究,据说已经被剑桥的教授在学术中引用过了。 这些成绩,单拎出来哪一样,都不是轻易能取得的。这说明她本身就是一个有扎实学术功底、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的学者。剑桥丘吉尔学院作为世界顶级学术机构,其访问学者的邀请,首要核心就是评估申请人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潜力。她的学术履历,是完全经得起挑剔眼光的审视的。 所以,当我们把目光从“杨振宁夫人”这个标签上移开,会发现一个更清晰的形象:翁帆是一位有心胸、有实力、有才华、有格局的女博士。能得到剑桥的认可,首先是她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在专业领域耕耘的结果,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当然,我们无法百分百揣测剑桥校方的所有考量。也许,他们对翁帆的学术背景感兴趣的同时,也确实希望她能带来一些更广阔的学术视角,这其中是否可能间接包含与杨老学术思想相关的交流?有可能。但这与“骗”或“套取”是两回事。 国际顶尖学府间的学术交流,本质上是双向的、平等的思想碰撞。丘吉尔学院提供平台和资助,是基于对翁帆学术价值的肯定,相信她能贡献有价值的研究。这是一种对等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学术界的这顿“午餐”,通常是用真才实学来换的。剑桥不邀请别人,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在翁帆身上,看到了别人不具备的、独特的学术结合点:她自身的建筑史专业素养,以及她可能提供的、跨学科的宏观科学文化视野。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看: 一方面,要相信翁帆女士作为独立学者的能力和判断力,她有能力甄别什么是纯粹的学术交流,什么是别有用心。 另一方面,也应尊重剑桥大学作为百年学府的基本学术操守。与其用阴谋论看待这件事,不如将其视为对中国学者学术水平的又一次国际认可。 翁帆的这次剑桥之行,首先是她个人学术生涯的一个新台阶。我们应该祝福一位凭借自身努力走到今天的学者,希望她在学术道路上继续绽放光彩。 杨振宁,翁帆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