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童术后成植物人,病历遭医院多科室篡改 “人民医院”里,“人民”去哪儿了? 人民医院中的人民,去哪儿了? 九岁的瑞瑞躺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眼睛睁得很大,却看不到这个世界。她的父亲张龙用网购的游泳镜给她改了个护目镜保湿——这是这个家庭为数不多还能为孩子做的事。 一个活泼爱笑的女孩,一个“简单的注射小手术”,一场再也醒不来的噩梦。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还只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医疗意外。但后续的发展,却更让人脊背发凉。 在告诉家长“孩子醒不过来”之后,这家医院里,血管瘤科的医生拿起了笔,修改了多天前家属签过字的手术知情同意书;麻醉ICU的医生拿起了笔,修改了已经签署的病情告知书;PICU的护士拿起了笔,把病历上孩子瞳孔对光反射从“灵敏”改成了“迟钝”…… 多个科室,多名医护人员,仿佛在同一时间收到了某种指令,不约而同地做着一件事:篡改病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掩饰错误,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对真相的围剿。 我不禁想问:这所挂着“人民”二字的医院里,人民,去哪儿了? 人民,本该是那个被牵着手、一蹦一跳走进医院大楼的9岁女孩。 她喜欢滑板车,爱跟太爷爷太奶奶聊天,放学后会帮妈妈洗脚。她是每个家庭里那个最普通的宝贝,是“人民”中最鲜活、最应该被呵护的部分。 人民,也本该是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 在理想中,他们是健康的守护者,凭借专业和良知救死扶伤。我们愿意相信,大多数从医者初入此行时,都怀揣着这样的信念。 但在瑞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拿起笔,不是为了书写病历,而是为了涂抹真相。他们或许有压力,有无奈,有来自体系的指令,但当他们选择修改“灵敏”为“迟钝”时,那个名为“医者”的“人民”,也一同黯淡了。 那么,“人民”到底去哪儿了? 它或许迷失在冰冷的指标和所谓的“声誉”里。当问题发生,第一反应不是承担责任、全力补救,而是如何掩盖错误、规避责任。在那一刻,他们服务的对象不再是眼前这个具体的、生命垂危的孩子,而是一个抽象的、需要维护的“医院形象”。 它或许也迷失在那种“体系大于个人”的傲慢里。可以告诉家属“PICU没有监控”,可以在答应封存监控后以“领导来电”为由中断,可以最终给出“监控已被覆盖”的答复。在这一套娴熟的流程面前,单个的患者家庭,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 最讽刺的是,最终确认他们篡改病历行为属实的,正是《郑州市卫健委行政事项答复意见书》。这份来自体系内部的文书,成了这个家庭几乎唯一的依靠。 然而,在一片灰色中,我依然看到了“人民”坚韧的身影。 他们在为女儿记录每一次喂水、每一次排尿的张龙夫妇身上。在那本写满数字的简易小本子里,是永不言弃的爱,是普通人在绝境中能为孩子发出的、最微弱也最强大的光。 他们在坚持投诉举报,提出48条诉求,只说“我们只想孩子能好起来”的吴洁的泪水中。她说:“希望相关部门做出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能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是一个母亲最朴素的诉求,也是对“人民”二字最庄严的呼唤。 人民医院,不该只是一个名字。它应该是一个承诺——在这里,每一个走投无路的“人民”,都能被他的“人民”所拯救和善待。 瑞瑞还没有醒来。但希望每一个看到这个故事的人,都能成为唤醒“人民医院”里那份失落“人民”良知的一分力量。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走进那扇大门的“人民”。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来源奔流新闻,如有侵权和不实之处,敬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