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宣布打造全球首个无人配送站,可我更担心那90%被替代的工人 近日,刘强东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放了个大招,说明年四月京东要搞出全球第一个完全没人的配送站。消息一出,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在群里转发,但没人说“厉害”,都在问:“真的假的?靠谱吗?” 这不怪大家怀疑。现在网上隔三差五就能刷到无人驾驶的新闻——不是撞了隔离墩,就是认错红绿灯,还有的半夜空车在街上乱转,吓得路人报警。去年某公司测试的无人车,下个暴雨就趴窝了,说是摄像头被糊住了。这些事儿看多了,谁心里不打鼓? 但京东这次说的,好像不太一样。 他们搞的是个“立体”站点——屋顶停无人机,地上跑无人车,里面机械臂搬货,最后一段路还能叫社区机器人送到家门口。 听起来像科幻片,可细看数据:无人卡车测试了几十万公里,配送车跑了一百多万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绕地球二三十圈。 我特意问了干物流的朋友老李。他在快递行业十几年,现在管着五十多个送货员。“这事儿得分两头看,”老李说,“单纯从技术上说,可能真差不多了。我们仓库现在也用分拣机器人,出错率比人低。但最后那几百米最难——小区楼道、电梯、敲门、等人,这些机器搞得了吗?” 他讲了个例子:有老人买东西,送货员都知道把门铃多按一会儿;有客户要求把快递放消防栓后面,避免被雨淋。这些细节,目前的机器人还理解不了。 不过老李也承认,如果只在固定路线、标准环境下,无人配送确实能解决大问题。 比如北京亦庄的京东总部附近,无人车已经跑了两年,从来没出过事故。更重要的是,这些车不会累,不会抱怨,半夜三点照样送货。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朋友小张,他去年失业了,原来就是在仓库做分拣的。他说公司上了分拣机器人后,他们那个班组三十多人,最后只留下三个。“机器比我们快,还不用交社保,”他苦笑,“但你说恨它们吗?也恨不起来。那些活儿确实又累又枯燥,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技术进步的代价,总是最先落在最普通的人身上。 刘强东在演讲里提到,北京分拣中心已经用机器人替代了90%的人力。这个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小张”要重新找工作。当然,也会产生新的岗位——维护机器人的工程师、监控系统的操作员、处理异常情况的后台客服。但这些新岗位,需要新技能,不是每个送货员都能转型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京东这个全无人配送站,靠谱吗? 从技术上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靠谱。京东这些年在这方面投入很大,测试里程摆在那里。但从实际应用看,它肯定要先在限定区域试点——比如科技园区、封闭社区,不会一下子铺开。 最重要的是,任何新技术都要经历“怀疑-接受-习惯”的过程。 就像二十年前,大家觉得网上买东西不靠谱;十年前,觉得手机支付不安全。现在呢? 当然,无人配送真要普及,还得过三关:技术关、法规关,最后是人心这道关。你愿意让一个机器人在你家门口放快递吗?你会不会担心它拍下你家的门牌号?这些担忧都很真实。 明年四月,等京东那个全无人配送站真的建起来,我们就能看到第一批用户的反馈了。如果试点成功,可能用不了几年,街上跑的无人物流车就会多起来。到那时,我们或许会像现在习惯快递小哥一样,习惯这些沉默的“送货员”。 唯一希望的是,在这条技术前进的路上,那些被替代的人不会被遗忘。他们需要培训,需要新的机会,需要有人帮他们搭一座从过去通往未来的桥。 毕竟,送货的可以没有司机,但进步不能没有人情。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