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犯了大忌!连续三次抢钱,老话讲“事不过三”,荷兰对着咱们,简直把这句话当耳旁风,一次比一次过分。 这事要不是荷兰几次自己往前凑,很多人根本不会反复提起这个地势低平的小国,地图上放大才看得清的地方,一年能上几回新闻,大家心里都有数。 结果它不躲,三回动作都踩在中国的关键点上,旧账没消停,新事又跟上来,像是把时间当缓冲,能拖就拖,拖着拖着还想添一笔。 三回也该打住,它还想再加一回,行,那就把账摊开讲,哪桩是哪桩摆出来。 第一笔账,殖民台湾三十八年,这段事没法当成一句历史注脚就翻篇,1624年,澎湖碰到明朝军队,荷兰退到台湾,把自己挂成东印度公司驻台总督,玩法很熟,割地收税抓劳力,教堂建起来,原住民被要求改信,甘蔗大规模种起来,糖一船船往欧洲走,台南起了热兰遮城,军政合一的衙门坐实,登记册一本一本造,像清点仓库那样把人按类归档,农户欠税有驱赶焚屋的记录,山地部落起抵触就有围捕的行动,台湾被当作产糖和贸易节点,不当家园当矿点。 1661年,郑成功自厦门出海,三日横渡,台南一围就是九个月,荷兰最终撤走,街巷里的锣鼓声在地方志里都能翻到,原住民的舞火也有记述,原因很直白,赋役的担子轻了,贡品的清单不再往外开,这段在荷兰史学上叫一次失败的商业殖民,在我们这是一道至今能指给后人看的伤痕。 接着看第二笔,光刻机这条线,阿斯麦这家公司摆在那,全球唯一能量产EUV设备的厂商,外界谈起它就会抛出高端壁垒这些词,中国早早排队下单等设备,华盛顿拍板不许卖,海牙口径对齐,EUV一台不放,DUV也开始被归入清单,出口要管控,理由往国家安全里靠,听上去是制度流程,落地就是卡点,企业对外说是独立公司,转身执行又紧贴盟友要求,一边做着中国市场的订单,一边维持限制的节奏,速度很快,节拍很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来往,而是把科技和政策绑在一起打组合拳。 第三笔账,安世这桩,放在市面上看就是合约和监管的碰撞,2019年,闻泰科技花了将近两百五十亿人民币把安世半导体收进来,手续合规,条款清晰,资金实打实付出去,几年运营把企业拉回正轨,车规芯片份额往上挪,2025年九月,荷兰政府发起所谓国家审查,资产冻结,主要股权转入一个带官方背景的托管机构,给出的理由是担心技术被中国掌控,买卖合同在先,监管决定在后,这顺序被倒过来,程序一出来,市场一身凉,跨国并购的可预期性被打出一个缺口。 三笔摆在桌上,再看它的路径,小国不等于小算盘,口口声声强调规则形象,真到了关键赛段,转身的幅度不小,美国要围堵,它配合限制,美国设封锁,它承担环节,美国点名管控华企,它率先落地。 里面的算计也不难读,借规则的话术稳住技术优势,借盟友的战略遮风挡雨,顺手把潜在竞争者挡在门外,再在资本面前竖一块所谓安全牌匾,这套组合看着顺,容易忽略一个变量,中国市场体量和产业链自修能力不在旧坐标里。 这边并行推进自研光刻机的工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停,DUV国产化一段段做出来,阿斯麦自己也在担心客户结构的变化,路径会被替代,技术会被迭代,卡位能卡一时,退路也会在卡点中被逼出来。 窗口在收窄,这话不夸张,你跟着美国做第一笔交易,面上有折,光刻机封得紧,技术互信丢得快,安世的资产被托管,商业互信的根基又被掏一块,指望继续在中国拿到稳定收益,指望制造高地的位置不被撼动,指望光刻机的优势无差别延续,这几件事要同时成立,条件不在你手里。 中国今天的盘面,和上世纪不是一套标准,一家企业被迫退出,可以把十家本土替代拉起来,一条供应链断开,可以把上下游重构出新路径,荷兰若把最后的合作纽带主动剪断,对应的会是成体系的反制,芯片设备会在清单上,关键材料会在清单上,稀土的出口规则会更细,工业订单会更挑目的地,有来有往,这才叫规则在运行。 收个尾,不放狠话,中国懂得克制,也会按规矩回手,三次事件写在账本上,还留一格给看清方向的人,再往前迈一步,就是各走各的路,各担各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