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初心已变:从“安全防御”到领土扩张,战争目标为何步步失守?

木槿论事 2025-10-21 20:53:45

俄罗斯初心已变,说白了,起初俄罗斯要打乌克兰的原因是乌克兰想要加入北约,对俄罗斯造成安全威胁,然而现实却是俄罗斯在取得一些胜利成果之后,不愿意撤回本土反而持续推进。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俄罗斯这场仗,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最初,他们喊出的口号是“安全防御”——北约的脚步越走越近,乌克兰又频频和西方军演、拿武器、谈入约,对俄罗斯来说,家门口都快架上导弹了,这当然让人焦虑。   于是俄罗斯决定先发制人,用一场“特别军事行动”来换一个安全缓冲。   原本的剧本写得挺漂亮:先用闪电战拿下基辅,扶个亲俄政府;再在乌东划出“安全区”,把北约的威胁推远;最后谈判收尾,画好边界,任务完成。   理论上三步走,既能守住安全线,还能彰显实力。   可真上了战场,计划就像纸糊的一样——北线的攻势被乌克兰打断,俄军在基辅郊外损兵折将,不得不撤出。   撤回去之后,俄罗斯干脆改了打法:不再打首都,而是集中火力拿下乌东和乌南,顿巴斯、赫尔松、扎波罗热成了新的主战场。   这样一来,原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变成了“啃地推进”,俄军开始修桥、铺铁路、挖壕沟,一寸一寸往前挤。   到了2022年秋天,他们干脆办了四场“公投”,宣布乌东四州“自愿入俄”,普京亲自签字、升旗、挂上俄罗斯州徽,从此这块地在名义上成了俄罗斯的一部分。   可战场并没因此平息,乌克兰反而换了打法,不去硬碰硬,改成打后院。   炼油厂、电网、铁路这些原本在后方的设施成了新目标,尤其是克拉斯诺达尔炼油厂被炸那一仗,烧了两天两夜,让俄罗斯的油料供应都乱了。   俄军被迫分兵去守这些“非战场”的关键点,一边要防前线的反击,一边又得护后方,这种两头堵的局面让整个节奏彻底乱了。   与此同时,俄罗斯自己的目标也在变,最早还说“保障边境安全”,现在却变成了“恢复历史领土”,从防守转进攻,从设防线到扩版图,“初心”就在这一点点的推进里,悄悄变了味。   时间越往后,这场仗就越不像当初说的那回事。   俄罗斯不但没收兵,反而继续往外推,苏梅州、哈尔科夫方向又燃起了战火。   原本说好的“安全线”,变成了“势力范围”,从防御变成了扩张,国内一部分舆论开始喊“重建大俄罗斯”,这声音越喊越大,也让外界彻底看清——这已不是一场为安全而战的防御行动,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领土推进。   但问题是,扩张带来的不是安全,而是更多的麻烦。   乌克兰的抵抗没停,西方的援助反而更上了台阶,美国和欧洲的钱、炮、无人机一波接一波地送来,让俄军不得不打消耗战。   北约不仅没被吓退,反而变得更团结——芬兰、瑞典直接加入北约,俄罗斯的边界线一下子多了三千公里的北约邻居,这可真是“越打越近”。   经济上也在漏气,制裁虽然没让俄罗斯崩盘,但像慢性病一样拖着国家的血,能源出口受阻、卢布贬值、通胀高企,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难。   尤其乌克兰专打能源设施那几次,让炼油厂、输油管都成了火点,油价飙升、物价也跟着疯,GDP看着在涨,可那是战争经济的假象——军工厂忙得转,可普通人钱包越来越扁。   外部在逼,内部在耗,普京面对的是两难:要是撤军,前面死的士兵、烧的钱全白费,政治上没人能交代;可要是继续打,花的代价更大,越陷越深。   这种“沉没成本”的陷阱,逼得俄罗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顶,可越往前,敌人越多,安全反而更远。   现在的俄罗斯,战线拉得太长,资源被摊得太薄,前线是炮火,后方是通胀;工厂在拼命造炮弹,农民却买不起化肥。   曾经的“速决行动”变成了“长痛拉扯”,一开始是为“门口的安全”,现在变成了“脚下的版图”;一开始想推远威胁,现在却把威胁越推越近。   说白了,当“安全线”变成了边界线,当“缓冲区”变成了领土,他们的初心就彻底变形了,它不再是在捍卫安全,而是在追逐版图。   而历史早就告诉我们——靠扩张换来的安全,最后都换来更大的不安,因为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被战火波及的,都是无辜的百姓。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