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缉毒警以“回族老板”的身份打入毒贩内部。然而,毒贩子竟有所怀疑,吃饭时故意给他夹了一块猪肉,突然,缉毒警察“腾”的一下站起来,直接掀了桌子…… 1987年的一个秋夜,云南砚山的一个饭桌上,几名毒贩正盯着一个“回族老板”。 当时,气氛看似热络,却暗藏杀机。 突然,其中一个人冷不丁夹起一块肥腻的红烧肉,故意丢进那人的碗里。 这是赤裸裸的试探,因为回族人绝不会碰猪肉。 要是他心里慌,哪怕只是犹豫半秒钟,身份就可能暴露。 可让人意外的是,那人“腾”地站了起来,满脸愤怒,把碗摔得粉碎,还骂骂咧咧质问对方。 这一出真情实感的爆脾气,反倒让毒枭彻底相信了他。 谁能想到,这位“生意人”其实是卧底缉毒警陈建军。 1982年,陈建军考进公安系统,那一年云南才第一次正式组建缉毒队伍。 他是全省第一批缉毒干警里年纪最小的,刚二十出头,却在考核中拔得头筹。 谁也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往后短短五年,能二十多次钻进毒贩老巢,硬是把十九个毒贩送进了铁窗,缴获上百斤毒品。 为了卧底,陈建军把自己“改造”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混混模样。 原本不抽烟不喝酒的他,硬是逼着自己学会吞云吐雾、推杯换盏,甚至麻将也要摸得溜。 他在外面一天比一天像个游手好闲的小瘪三,爱人完全不明就里,急得跑到局里哭闹:“我老公是不是变坏了?” 而领导只能安慰她,真正的秘密一句都不能说。 第一次深入敌窝,陈建军化身“广东老板”。 他特意捏着广东腔,拿着一沓厚厚的钞票,装出财大气粗的样子去找毒贩冯育焕。 对方起初死死盯着他,想套话,陈建军心知肚明,干脆故意“露富”,把钱摆出来。 果然,毒贩一眼看中,立刻拿毒品出来验货。 等第二天交易一约好,埋伏的队伍一拥而上,当场抓获。 为了演好戏,他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喊了一句:“我是来买八角草果的!”最终,毒品被翻了出来,人赃俱获。 最惊险的一次,是面对云南有名的毒枭周荣云。 那顿饭桌上的摔碗,不仅救了他自己,也让卧底身份更加稳固。 交易地点几度变换,他悄悄留暗号,等战友赶到时,毒贩们正为了地上撒的钱哄抢,他趁机拔枪顶住毒枭的脑袋,这才一举擒下五人。 可这样的好运气,并没有一直站在他这边。 1987年12月,25岁的陈建军再次单刀赴会。 那次他带着大笔现金赴约,谁料毒贩临时改了地点,他来不及通知队友。 孤身一人,他硬是和六个毒贩周旋,对方亮出六公斤多的毒品,他果断掏枪,亮明身份。 就在他试图用对讲机呼叫支援时,毒贩开枪了。 子弹打进他的腹部,火药枪瞬间在他身上留下十七个血窟窿。 哪怕身中重伤,他还拼命回击,一个毒贩倒在血泊里。 但寡不敌众,最终被木棒砸中头部,永远没能再站起来。 等战友赶到时,他的右手依旧死死攥着手枪,姿势僵硬却坚定。 当时,他的女儿才一岁半,还不会开口叫一声“爸爸”。 他临牺牲前的那个晚上,还翻着《入党志愿书》,认真写下自己的志愿,却没能等到成为正式党员的那一天。 1988年,组织追认陈建军为中共党员,授予“一级英雄模范”。 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在禁毒一线牺牲的民警。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八十年代的禁毒战场有多残酷。 那时候的毒贩武器凶狠,支援手段有限,而陈建军和战友们硬是用生命在和死亡较量。 烈士的女儿后来高考时享受了二十分的照顾政策,但再多的分数,也换不回一个完整的家庭。 英雄的价值,从来不在于他留下多少荣耀,而在于他为这个社会守住了底线。 陈建军用短短25年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叫担当。 他用生命敲响的警钟提醒我们: 禁毒的路,从未轻松过,英雄的牺牲,换来的是更多人能在阳光下平安生活。
1987年,一缉毒警以“回族老板”的身份打入毒贩内部。然而,毒贩子竟有所怀疑,吃
历史不陌生
2025-09-04 17:21:58
0
阅读: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