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为什么日本那么小,二战时却有力量侵略那么多国家?因为说白了,日本其实一点也不小,人口也不少,在当时是东亚唯一的列强。 当年的“日本”并不只是地图上那几块岛屿。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本本土人口超过七千万,如果再加上朝鲜、台湾等殖民地,总人口已经突破一亿,在当时亚洲是妥妥的巨无霸。 庞大的人口和兵源,让他们能组建起几百万人的军队,这也是敢于挑战周边大国和美国的底气之一。 但真正让日本能走到这一步的,是从明治维新以来就开始的工业化努力。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赔款的大量资金,被投入到重工业和军工建设,让日本的现代化走在了整个亚洲的前面。 到三十年代,日本的钢铁产量和军工体系都已相当完善,三菱、川崎这些企业规模庞大,能源源不断生产飞机和战舰。虽然和欧美大国相比仍有差距,但在亚洲已经是绝对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日本选择了彻底的军事化道路。国家经济大量倾斜到军费上,几乎四分之一的国民收入都投入到陆军、海军当中。 教育也完全围绕军国主义展开,从小就被灌输“为天皇而死”的思想,造就出一批在战场上毫不畏惧死亡的士兵。美军在太平洋战场遭遇“万岁冲锋”时,才真正体会到这种洗脑造成的顽固与疯狂。 然而,日本本土天然缺乏资源,真正支撑其庞大战争机器的,是殖民地的输血。东北的煤炭和钢铁、朝鲜的粮食、台湾的糖业、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这些都是维系战争的命脉。没有这些外部资源,日本根本不可能支撑那么大规模的军事扩张。 选择在二战初期全面南下也是抓住了时机。当时欧洲列强被德国搅得焦头烂额,美国产生孤立情绪,日本趁机高喊“解放亚洲”的口号,迅速占领了大片殖民地。 再加上零式战斗机的技术领先和航母战术创新,让日本一度占据上风。但这一切只是短暂的优势,一旦战争耗下去,日本的弱点就暴露无遗。 在个人看来,日本的强大其实是一种“偏科”的强大。它的工业和军事体系过度集中在短期突破,却缺乏持久作战的资本。 一旦面对像美国这样资源和产能都远超自己的对手,战争结果注定无法改变。这也是侵略扩张的逻辑悖论——即便赢得了早期的战术胜利,也无法改变战略上必然崩盘的命运。 最终,日本社会被拖进深渊,普通民众甚至要靠吃橡子面维持生计,这是最直观的证明。 这段历史也说明,任何建立在侵略和奴役之上的体系,哪怕一时得势,终究也会走向全面失败。问题在于,今天的日本是否真的从过去的惨痛中吸取了全部教训?这是值得人们持续观察的地方。
每当8月15日的日本战败日时,日本媒体都会煽动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中韩在纪念相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