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海南解放时,四野官兵登岛后,望见前来接应的琼崖纵队战士们,官兵顿泪如雨

历史趣闻社 2025-08-10 12:04:16

1950年海南解放时,四野官兵登岛后,望见前来接应的琼崖纵队战士们,官兵顿泪如雨下,2万多革命同志,许多人都还穿着红军时期的军装,全身上下破破烂烂。 冯白驹这个人,1903年出生在海南琼山一个普通农民家,小时候家里穷,爸妈靠种地和打石维持日子。他1916年进小学,1919年上中学,正赶上五四运动,年轻人血气方刚,他跟着同学上街游行,喊口号,组织罢课,那时候就对旧社会不满。1925年,他考上上海大夏大学预科,在大城市接触到新思想,看了不少革命书报,脑子里开始转弯。1926年回海南,当农民协会主任,帮农民开会,聊土地问题,发传单,很快就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9月,他正式入党,从此走上革命路。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爆发,他当上琼山县委员会书记,组织讨逆革命军,带人武装暴动,在乡村集结队伍,虽然武器简陋,但干劲十足。1929年,他调去澄迈县委书记,继续领农民起义,在山里搭营地,搞游击。1930年,他接手琼崖特别委员会书记,建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在定安县开会,大家举手决定扩大根据地。这些年,他带队打了不少仗,面对国民党围剿,队伍退到母瑞山,坚持八个月,粮食短缺,只能分着吃。1933年,他领着25人突围,重建组织,一步步恢复力量。 抗日时期,1936年冯白驹又当书记,推行统一战线,跟国民党谈协议,双方交换文件,签字合作。1938年,红军游击队改成抗日自卫团,他当队长,指挥潭口战斗,部队埋伏路边,开火打日军。1940年,他复任书记,开辟根据地,在丛林建棚子,开展游击战。1944年,任琼崖抗日独立纵队司令员,领白沙起义,部队过山岭,占点位。1947年,他主持牙叉会议,围坐讨论计划,部署反击,一直到1950年配合解放军。这些经历,让他成为琼崖革命的骨干,队伍从几百人发展到上万,坚持下来不容易,靠的就是一步步积累经验,调整策略。 1950年4月16日晚,四野部队坐木船过琼州海峡,靠近临高角海岸。先头部队下船,占滩头阵地。这时,琼崖纵队2万多同志从丛林出来接应。四野官兵一看,这些战友还穿20多年前的旧军服,布料褪色,补丁层层,袖口磨损,领子发白,但胸前红五星还鲜明。有些人穿草鞋,有的干脆光脚,皮肤黑粗,脸上有皱纹。武器是老式步枪,锈迹多。琼崖战士上前握手,拍肩。其中有老兵捡弹壳,递给北方战士,指向阵地。接着,他们带路过封锁线,脚掌厚茧踩荆棘。四野士兵腿上蚂蟥咬出血,他们拍打,琼崖同志说这是常事。汇合后,琼崖把五万石粮食全给登陆部队,自己吃野果。整个过程,四野官兵泪水直流,指挥员下令前进。这件事反映出琼崖纵队23年坚守的艰辛,用原始装备守阵地,配合渡海部队,加速解放进程。 这个会合不光是见面那么简单,它体现了琼崖纵队在孤岛上的韧劲。从1927年起,他们就独立作战,失联五年也没乱套。冯白驹带队,吃野菜,睡树皮,分盐巴,坚持母瑞山八个月。抗日时,用竹签陷阱拖日军旅团。解放战争后期,他们筹粮,留给四野,自己啃菠萝。战士们脚底老茧厚,能踩珊瑚。这些细节说明,他们不是靠运气,而是实打实积累下来的战斗力。四野官兵哭,是因为看到这种坚持的代价,旧军装就是见证。国民党叫海南“铁桶防线”,但琼崖用行动打破了它。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革命胜利不是天上掉的,得靠长期积累。 冯白驹一生就这样干实事,到1973年7月19日在北京去世,70岁。他的事迹被记着,琼崖老兵很多参与海南经济建设,有些安葬金牛岭烈士陵园,墓前放花圈,后人祭扫。这些发展显示,革命不是结束,而是转到建设上。从孤军到融入大军,琼崖纵队贡献没白费,帮海南从落后变发达。这段后续,让人看到坚持的价值,不光打仗,还得建好家。 整个故事,从冯白驹起步,到会合泪下,再到后续建设,逻辑清楚:先个人成长带队伍发展,然后关键时刻配合,最后转入和平贡献。接地气说,这就像农民种地,得一步步耕耘,不能急。琼崖纵队23年不倒旗,就是因为大家齐心,冯白驹带头节俭,战士们忍苦。国民党那边,防线再铁,也挡不住这种力量。历史有内涵,教我们做事要长久,别图一时快。

0 阅读:1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