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将领起义后,出任解放军军长,却暗中联系蒋介石,由此被抓!聂荣臻却不知如何处理,毛主席指示:“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 刘万春这个人,早年出身山西贫苦家庭,父亲靠给人看相维持生计。他上保定军校第九期,1927年毕业就直接当团长,那时候国民党部队检阅,蒋介石一眼看中他,说他像周亚夫,严整军容,从此仕途一路绿灯。没几年,1931年升少将,1933年去庐山军官训练团当科长,蒋介石还帮他把老婆接过去,这恩情让他死心塌地效忠国民党。到1943年,他已经做到第35军军长,基本没干过副职,全靠高层赏识,在国民党军中算得上顺风顺水。可惜,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他驻守绥远,成了孤军,形势逼人,不得不考虑出路。 绥远那地方,国民党部队本来就杂,傅作义北平和平解放后,董其武他们推动起义,刘万春的111军也卷进来。他一开始不情愿,态度摇摆,对共产党代表接触时总推三阻四。谈判过程中,他的部下还搞突然袭击,开枪打死几个共产党随行人员,他抓了凶手没交给共产党,而是自己枪毙灭口,这事暴露了他的不诚心。共产党抗议后,他才勉强让步,最终在1949年9月19日签起义通电,部队改编成解放军36军,他继续当军长,待遇没变,共产党对他算得上宽大处理。可他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从没断了和国民党那边的念想。 起义后没多久,刘万春就开始小动作。1950年初,他派亲信去香港,跟蒋介石的特务接头,商量反攻大陆的事,还保证自己是国民党忠臣,起义只是暂时的伪装,等着当内应。这事做得挺隐秘,但他低估了共产党的情报网,军区同志们早盯上他的异常通信和外出记录,收集了信件和证词证据,一层层上报到聂荣臻那里。聂荣臻看完报告,气不打一处来,一个解放军军长还给蒋介石卖命,这不是明摆着背叛吗?但他没急着动手,等证据铁板钉钉,才在1950年11月的整编会上收网,刘万春一到场就被逮个正着。 抓人容易,处理难。刘万春毕竟是起义将领代表,杀了怕影响其他旧军官的统战工作,不杀又怎么立规矩?聂荣臻左右为难,不敢自作主张,把情况上报中央。毛主席很快批示下来,就八个字:“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这指示不是随口说说,它体现了共产党对起义人员的政策底线,不搞肉体消灭,而是给改造机会,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刘万春就这样捡了条命,死罪免了,但活罪得受,被送去劳动改造,当了劳改犯。 改造过程,刘万春从将军变成普通劳工,每天干体力活,反思过去错误。他在里面表现还行,承认罪行,慢慢转变态度。共产党政策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他宽大处理。到了1967年,他重获自由,后来还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彻底融入新生活。这事不光是个人命运,还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智慧,对旧军官不一棍子打死,而是看表现,给出路,这样才能稳固大局。 说起刘万春的早年,那真是靠蒋介石一手提拔起来的。1927年,他刚从保定军校出来,就在湖北独立第八师当团长,蒋介石视察时夸他军纪严明,从此关照不断。1933年到庐山训练团,蒋介石亲自点名,让他负责科长职务,还解决家属问题,这让他对国民党感恩戴德。抗日战争中,他升迁快,到解放战争时已掌实权,在绥远指挥111军,部队上万。可他忠诚于旧主,起义时总留后手,谈判中部下袭击事件就是证明,他处理凶手的方式更像掩盖,而不是真诚合作。 起义后,共产党对绥远部队改编得很细致,36军保持建制,刘万春军长职位不变,这本是信任的表现。可他不领情,暗地里继续联络国民党特务。1950年,他写信保证效忠,派人去香港传递情报,计划反攻。这情报被截获,聂荣臻掌握后,决定逮捕,但考虑到影响,没大张旗鼓,就在会议上动手。刘万春被抓后,哑口无言,证据摆在那,只能认罪。 聂荣臻上报中央时,强调刘万春罪行严重,但身份特殊。毛主席的指示来得及时,“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这八字方针不只救了刘万春,还定了处理类似案子的调子。共产党就是这样,不搞株连,注重改造。刘万春劳改期间,逐步认识到错误,表现好才获释。1967年后,他当政协委员,参与地方事务,算是彻底转变。 劳改后,刘万春转变明显,1967年释放,当政协委员。这不光救了他,还稳了人心。整个故事,说白了,就是形势变了,人得跟上,别总留后路。
1950年,国军将领起义后,出任解放军军长,却暗中联系蒋介石,由此被抓!聂荣臻却
历史趣闻社
2025-08-10 18:08:56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