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访华改口,九三阅兵不必留座,他的新条件,中方答应不了 【信源】陈虎点兵

经略简料 2025-08-08 15:21:16

特朗普对访华改口,九三阅兵不必留座,他的新条件,中方答应不了 【信源】陈虎点兵2025-07-18 10:09·军事专家 2024年,当中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鸣响礼炮,全球的目光聚焦北京。 观礼台上,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身影尤为醒目,他不仅高调现身,更与中方敲定了多项覆盖能源与前沿科技的合作协议,向世界展示了中俄战略协作的深度与广度。 然而,在一众国际政要之中,一个位置却显得格外耐人寻味——那是一把为美国总统特朗普预留,却最终空置的椅子。 这并非一次寻常的缺席,实则是过去数月间一场跌宕起伏、充满算计的外交博弈所写下的结局。 这把“空椅子”的背后,究竟上演了一出怎样的大戏? 故事的开端,曾一度充满乐观的期待。 早在6月份,特朗普曾信誓旦旦地公开表示,他已接受中方邀请,可能在“某个时候”到访中国。 这一表态,加上他已公布的9月17日至19日的访英行程,让外界纷纷猜测,他极有可能将9月3日的阅兵式,视为其访华之行的绝佳“窗口期”。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一方面,以特朗普一贯“好大喜功”、热衷于大场面的行事风格,他很难会错过与普京等世界级领袖同台亮相的机会。 另一方面,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通过加强元首互动来楔入并延缓中俄关系的深化,也是其长期以来的外交盘算。 当时,参议员鲁比奥与中国外长的会面,更被普遍解读为是在为两国元首的会晤铺平道路。 然而,这场看似即将上演的外交大戏,却在随后的几周内急转直下。 7月底,特朗普的话锋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声称自己从未主动寻求会晤,只有在中方邀请的前提下才会前往,姿态瞬间从积极主动变为矜持被动。 到了8月初,他更是撕下了所有外交辞令的伪装,将这次访问彻底“商品化”,抛出了一个清晰而强硬的新条件:必须首先达成一份令他满意的贸易协议,否则会面将毫无意义。 至此,一次本应是促进理解与合作的元首访问,被他个人标志性的“交易式外交”风格,彻底异化成了一个摆在谈判桌上、用以极限施压的冰冷筹码。 那么,这份被当作“门票”的贸易协议,为何迟迟无法签署?谈判桌下的真实博弈,远比表面呈现的更为激烈。 不久前在瑞典举行的第三轮高层经贸磋商,虽然表面上达成了一些阶段性共识,例如双方同意将关税休战期延长90天,并保留10%的关税作为“缓冲带”以留下讨价还价的余地,但这层薄薄的共识之下,掩盖的是无法调和的核心矛盾。 矛盾的焦点首先集中在科技与资源的“围城战”上。 美国死守着对华高端AI芯片等关键技术的出口禁令,意图以此扼住中国科技发展的咽喉。 而中国则牢牢掌控着自己的战略王牌——稀土资源。 中方对稀土出口的严格管制,已让依赖其进行高端导弹和电子设备制造的美国军工企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库存紧张甚至导致生产线多次停摆。 尽管中方为特斯拉等少数民用企业发放了临时许可证,但在军用出口领域,口子一分一毫也未曾松动。 更让谈判雪上加霜的是,美方在此次磋商中还抛出了两条蛮横的新要求:一是要求中国减少从俄罗斯和伊朗的能源进口,二是要中国购买更多的美国商品。 对此,中方的回应斩钉截铁:能源合作是国家主权范畴内的事务,不容任何第三方指手画脚。 换言之,中国绝不可能为了达成一纸贸易协议,而出卖关乎国运的能源安全与自主发展权。 在这两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面前,美方的谈判无功而返,那份作为访问前提的贸易协议,也因此变得希望渺茫。 当“交易”的算盘打不响时,特朗普的缺席便成了必然。这背后,除了贸易谈判的僵局,还有美国国内复杂的政治现实。 如果特朗普真出现在北京的阅兵式上,很可能会在美国国内激起巨大的舆论风波,被政敌和部分民众指责为“向中国低头”,这与其苦心经营的对华强硬形象背道而驰。 同时,日本、韩国等亚太盟友正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期望他在二战纪念场合重申对盟友的安全承诺,若他此时现身北京,极易被盟友解读为一种立场软化乃至“不尊重”。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白宫内部甚至有人提出过推迟访问、改到10月APEC峰会再谈的拖延策略,但中方对此并不买账,明确强调谈判有其严肃的时间节点,不会被动地陪着美方无休止地拖延下去。 说到底,九三阅兵式上那把醒目的“空椅子”,本质上是特朗普“交易式外交”策略的一次彻底破产。 他试图将一次重要的元首访问当成终极筹码,逼迫中国在技术主权、资源主权和能源安全等核心利益上做出根本性让步,却严重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和决心。 这次缺席,也让他错失了通过“元首外交”这一独特渠道,去化解坚冰、在农产品动态配额和绿色技术互认等领域寻找新突破口的宝贵机遇。 尽管9月下旬的APEC峰会仍可能提供一个新的互动平台,但中美关系能否迎来转机,似乎已不再取决于姿态或口号。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