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和发展实验室公布的二季度数据抛出了一个重磅信号:我国宏观杠杆率已突破30

周仓与商业 2025-08-07 17:47:59

国家金融和发展实验室公布的二季度数据抛出了一个重磅信号:我国宏观杠杆率已突破300%大关,这意味着当前债务总额达到了GDP的三倍。这一数字不仅牵动着市场神经,更折射出经济转型期的债务格局与增长逻辑。 从国际对比来看,这一水平已超过当前美国约250%的负债比例。不过两国债务结构差异显著:美国居民部门债务压力较轻,但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已超120%,且其统计口径并不包含地方债务;而我国的债务构成则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同部门的负债表现正沿着分化的轨迹前行。 债务结构分化:政府“加力”,企业居民“稳舵” 在杠杆率上升的背后,债务增长的结构性特征尤为突出。政府债务已成为拉动杠杆率攀升的核心力量:近年来平均每年新增1万亿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叠加财政赤字率的持续提高,推动政府部门负债规模快速扩张。但需客观看待的是,我国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仍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这为政策调控留下了充足空间。 与政府部门形成对比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保持相对稳定。这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与市场化债转股等政策的持续发力,有效缓释了企业债务压力。不过横向对比来看,我国企业负债水平仍高于美国——根源在于融资结构的差异:美国企业更依赖股权融资的“轻装上阵”,而我国企业融资仍以贷款为主,债务属性天然更强。 居民部门则呈现“高位企稳”的态势:杠杆率长期在60%附近横盘,近四年增速明显放缓。值得关注的是,居民资产中约70%集中于房产,若未来房价迎来合理回升,居民资产负债表有望得到修复,负债压力或随之减轻。 债务扩张的底层逻辑:转型期的“稳增长接力”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政府部门主动加杠杆的背后,是宏观调控的“接力逻辑”。纵观全球经济史,当企业和居民部门因周期调整或结构转型而收缩负债时,各国往往会通过提升政府债务的方式“接棒”稳增长。 从我国实践来看,债务资金的投向精准对接了发展需求:基建投资持续加码补短板、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纾困、民生保障支出筑牢底线,更有大量资金涌入新基建、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这些投入不仅短期托住了增长,更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长期动能。 风险底色:高杠杆下的“安全缓冲垫” 尽管杠杆率绝对数值已突破300%,但当前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这得益于多重“安全屏障”的支撑。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超3万亿美元的“家底”为债务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更关键的是,我国债务结构以“内债为主”,外债占比不足15%——这种“左口袋欠右口袋”的特征,大幅降低了外部冲击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从增长回报来看,债务扩张支撑了经济的持续向好:上半年GDP增速达到5.3%,近四年始终保持在类似水平,在前十大经济体中仅次于印度,仍属中高速增长区间。这意味着当前的债务支出并非“无效投入”,而是能产生实际回报的可持续行为,只是名义GDP增速尚未完全匹配债务扩张节奏,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杠杆率的观感。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杠杆率仍处于相对安全区间:日本杠杆率早已突破400%,多数发达国家在350%左右徘徊。而美国虽杠杆率看似较低,但高利率环境下,仅国债利息支出就已超过财政收入的25%,债务可持续性面临更大挑战。 总体而言,宏观杠杆率突破300%的背后,是经济转型期的债务结构调整与稳增长诉求的平衡。只要债务投向精准、风险可控,这种“结构性加杠杆”就有望成为经济穿越转型周期的重要支撑。

0 阅读:473
周仓与商业

周仓与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