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却认知割裂的时代,很多人正悄然陷入一种“脱节困境”。这种脱节的根源

周仓与商业 2025-08-07 17:48:21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认知割裂的时代,很多人正悄然陷入一种“脱节困境”。这种脱节的根源,往往藏在两个日常细节里:一是被算法围困的“信息茧房”,让视野在重复的偏好中越收越窄;二是主动学习意愿的缺失,在时代浪潮中逐渐失去更新认知的动力。而脱节的表现更值得警惕:一种是与历史脱节,就像航行中弄丢了罗盘,终将在现实的暗礁前迷失方向——毕竟历史早已写透规律,不懂过去的人,很难看懂现在与未来;另一种是与不同层次的人脱节,既看不见山巅的辽阔,也读不懂谷底的挣扎,最终活成了“不知天高地厚,亦不知众生皆苦”的孤岛。 说到认知与素养,传统美德里的“节约”二字,藏着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智慧。我们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针一线,从来不是因为“花不起”,而是因为这背后藏着两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一是铭记历史的温度——我们曾从一穷二白的岁月中艰难走来,每一份资源都曾浸透着前辈的汗水,浪费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对过往奋斗的轻慢;二是共情世界的广度——当我们随手拧紧水龙头时,或许想不到有些地方的人要走几里山路才能换来一桶水;当我们倒掉剩饭时,还有无数家庭正为温饱奔波。即便我们的珍惜未必能立刻改变他人的困境,但“不浪费”本身就是一种清醒的善意,是对资源、对他人、对世界最基本的尊重。 遗憾的是,这种素养的培育并不容易。孩子不懂,或许是因为认知尚未成熟,尚有学习成长的空间;但成年人若仍将浪费视作“潇洒”,将节约当作“抠门”,便是心智不成熟的体现——这种不成熟一旦固化,就成了人生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而比培养素养更难的,是驾驭人性的“自控力”。很多人总觉得“坚持”是件唾手可得的事,就像说“取经不过九九八十一难”,可真踏上这条路才懂,每一步都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对心理韧性的打磨,甚至是对人性底线的考验。自控从来不是动动嘴皮子的轻松承诺,而是在无数个“想放弃的瞬间”里,硬生生把“算了”咽下去,把“继续”喊出来的艰难抉择。 这一点,在投资市场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回望A股34年的历程,每一轮牛熊转换都是对人性的极致试炼:1992年,上证指数从1429点暴跌至386点,73%的跌幅让多少人在恐惧中仓皇离场;2008年,从6124点到1664点的悬崖式坠落,同样73%的跌幅,又碾碎了多少“长期持有”的誓言;2015年,5178点到2638点的49%回调,依旧让无数投资者在波动中乱了阵脚。价值投资常说“长期持有”,可这四个字背后,是人性弱点的反复冲击——行为金融学早已证明,人对亏损的痛苦感是盈利满足感的2.5倍,这种“损失厌恶”会像无形的手,推着绝大多数人在下跌中“割肉止损”;而到了牛市顶点,比如2007年、2015年的疯狂时刻,“贪婪”又会让人忍不住加仓甚至加杠杆,把“理性”抛到脑后。所谓“拿住34年”,意味着要在十几次牛熊轮回中始终保持清醒,这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反观买房为何对普通人更“友好”?恰恰是因为它自带“反人性”的保护机制:居住属性让你不会随便抛售,低流动性和高额税费拦住了频繁交易的冲动,相当于被动锁定了“长期持仓”。房价波动没有实时数字跳动的刺激,而股票账户里的“红绿数字”却像秒表一样敲击神经,直接影响多巴胺分泌——这种即时反馈对99%的人来说,都是难以抵御的诱惑或恐慌。 所以,别轻信“买入后就能心如止水拿三十年”的神话。现实中能做到的,要么是穿越回去的“先知”,要么是对账户盈亏毫无感知的极端情况,要么只是投入了无关痛痒的一百块钱——正常投资者,尤其是满仓或仓位占财富大头的人,根本不可能在剧烈波动中始终保持平静。这就是人性,复杂且真实,从来没有“简单”二字。 更本质的是,“短视”本就是人性的本能之一。人们习惯关注眼前的得失,就像你若对人说:“把钱都给我,六十年后给你未知的回报。”恐怕没人会理你。毕竟人生有限,六十年太久,久到足以让少年变成白发,让沧海变成桑田。就像90年代买公司股票的人,当时没人能预料未来的模样;而当漫长时光过去,即便真的收获了财富,或许也错过了最想用钱陪伴的人、最想实现的心愿。朝花夕拾,终不似少年游——时间一旦溜走,有些遗憾,多少钱都弥补不回来。这或许就是人性最深刻的矛盾:既渴望长远的收益,又难逃当下的牵绊。

0 阅读:16
周仓与商业

周仓与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