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谁知许剑霜回信却说

历史故事收集者 2025-08-07 10:13:24

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 谁知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后面临一个艰难选择,前方是险峻的大凉山,蒋介石的20万大军正在收网,而山中还有世代与汉人敌对的彝族部落。

最大的难题在德昌,这里扼守安宁河谷,是通往西昌的咽喉要道,川军第十六旅已在此构筑工事,准备与红军决战。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给守军旅长许剑霜写信。这个决定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敌我双方正在交火,怎么还能通信?

原来刘伯承和许剑霜早就认识,1926年泸州起义时,刘伯承是总指挥,许剑霜是他手下的机枪营营长。

那时候的许剑霜只有20多岁,对军阀混战深恶痛绝。刘伯承经常和他谈论救国救民的道理,还把进步书刊借给他看。

泸州起义失败后,两人分别了整整八年,许剑霜辗转投靠川军,一步步升到旅长职位,但心里一直记着当年刘伯承的话。

1935年5月15日,红军先遣队抵达德昌城外,侦察兵抓到的俘虏证实,守军确实是许剑霜的部队。 刘伯承当晚就写了一封信,信很短,只有三个字:“让个路!”这三个字看似平常,实际上是两人当年约定的暗号。

第二天,一个化装成川军传令兵的红军侦察员,趁着夜色潜入德昌城南,他把藏在烟盒里的密信递给了许剑霜的副官。

许剑霜看完信后震惊不已,他连夜召集心腹军官商议,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给老长官让路。

他对部下说:“红军有好几万人,我们一个旅硬拼只会全军覆没。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许剑霜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下令将防区主力调到城北,故意在红军行进路线上留下防御空隙。

5月17日凌晨,红军开始通过德昌防区,川军阵地上枪声大作,但子弹都射向了天空。远远听去,就像激烈的交火。

更关键的是,许剑霜故意把防区地图和一些弹药留在了阵地上,红军得到这些情报后,成功避开了冕宁峡谷的伏击圈。

许剑霜还给刘伯承回了一封信,同样只有四个字:“助兄北行!”两封信加起来七个字,却为红军打开了通向北方的大门。

这次秘密配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红军比原计划提前3天抵达安顺场,为后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

许剑霜冒险说服了同学刘元璋,这位川军旅长也如法炮制,让红军顺利绕开了西昌重镇。

等蒋介石在5月20日得知防线失守时,红军已经走远了,他急电痛骂刘文辉“剿匪不力”,但木已成舟。

几天后,红军成功抢在川军炸桥前夺取了泸定桥,如果当初在德昌被拖住,后果不堪设想。

许剑霜的选择并非没有风险,事后刘文辉以“防务松懈”为由,将他调离了主力部队,改任闲职参谋。

但许剑霜从不后悔,他常说当年如果不是刘长官的启发,自己也不会明白什么叫为人民而战。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许剑霜重新找到了党组织,他利用自己在川军中的关系,为抗日军队提供了大量情报。

1943年许剑霜在一次秘密任务中暴露身份,被军统特务逮捕,面对严刑拷打,他始终没有出卖任何同志。

1955年许剑霜在成都病逝,临终前他对家人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当年为红军指了一条路。”

如今在凉山彝海结盟纪念馆里,还保存着一份泛黄的《红军过凉山路线图》。德昌段的防线上,清楚地标注着许剑霜部队的防区。

这个看似坚固的防线,却成了红军北上的通道,那个5公里的防御空隙,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当年红军通过德昌时,许多战士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只是发现敌人的抵抗出奇地薄弱,很快就突破了防线。

多年后一些老红军才从回忆录中得知真相,原来在那个关键时刻,有一位川军旅长选择了帮助红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也总有人心向光明,许剑霜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

红军长征途中,像许剑霜这样暗中相助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或许身在敌营,但心系人民,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历史不会忘记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红军才能在艰难险阻中找到生路,最终走向胜利。

从德昌到安顺场,从大渡河到雪山草地,每一段路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许剑霜的故事,只是长征史诗中的一个音符。

那封只有三个字的信,那个只有四个字的回复,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这七个字就是生命线。

0 阅读:54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