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4年,国民党一高级将领在旷野上残忍枪杀500多个手无寸铁的红军战士,蒋介石听闻后,哈哈大笑:“杀得痛快!”谁知当蒋介石逃到台湾后,这个刽子手却沦为老蒋的阶下囚。 (参考资料:2023-08-14 抗日战争纪念网——李延年) 在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中,有些人的命运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赫赫战功,另一面却是血腥镇压。 李延年,就是这样一个功过交织的复杂人物,他曾是蒋介石口中“见危受命,临难不惧”的楷模,也是铁血铸就的抗日功臣,可转过身,他又成了内战漩涡中冷酷的“剿共”先锋。 故事的起点,在1904年山东一个富裕的耕读家庭,李延年不是苦出身,祖上殷实,父亲是乡村教师,他从小聪慧过人,却也顽劣好强。 优渥的家境和祖母的溺爱,养成了他胆大敢为的性格,这条路本该通向乡绅或商人,谁知他17岁考入济南的商业学校后,时代的洪流却把他冲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枪林弹雨的战场。 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东征,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李延年在这场战争中崭露头角,作战异常勇猛,很对蒋介石的胃口,晋升速度远超同期同学,很快就从排长做到了营长。 北伐战争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屡建奇功,一路升任团长,不过,他并非一帆风顺,在关键的龙潭战役中,他就因作战不力被撤职留任,初次尝到了从云端跌落的滋味。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28年初,北伐军在临淮关受阻,总部打算绕道而行,李延年却抗命不撤,主动请缨强攻。 面对师长的担忧,他甩下一句:“要我撤回广州吗?打仗可不能婆婆妈妈”,随即率全团猛攻,硬是把守军打了个人仰马翻,弃城而逃,这一战,不仅让他官复原职,还被破格提拔为少将。 没过多久,日军制造“五三”惨案,蒋介石下令主力撤退,唯独命令李延年部留下掩护,面对日军炮火,他亲临前线,高喊“谁退后一步就枪毙”,硬是死守了三昼夜。 蒋介石对此大加赞赏,称其“见危受命,临难不惧”,李延年也由此晋升旅长,中原大战中,他更以一旅之力顶住冯玉祥一个师的猛攻,彻底坐稳了蒋介石心中“将才”的位置。 可当枪口从军阀转向同胞时,这位“将才”的履历就染上了另一重色彩,1931年起,已是第九师中将师长的李延年,奉命投入对江西苏区的“围剿”。 在红军灵活的战术面前,他和他所在的精锐部队却屡屡碰壁,不是整个旅被歼,就是全师被打得死伤过半,仓皇北撤。 接连的失败并未动摇他对蒋介石的忠诚,反而让他下手更狠,第五次“围剿”期间,他先是奉命镇压发动“福建事变”的十九路军,事变平息后,便挥师进攻苏区。 据其随从副官回忆,他在龙岩曾下令一次性枪杀五百多名红军俘虏,蒋介石听闻后,竟称赞“杀得痛快”,其反共立场之坚决与手段之残忍,可见一斑。 抗日的烽火,暂时中止了这场内战,也给了李延年一个重塑形象的舞台,淞沪会战,他率部血战三月;台儿庄会战,他星夜驰援,成功截击日军两路援兵,为全局胜利提供了关键保障。 虽然之后也因指挥失当被撤过职,但他总能用战功证明自己,1944年,日军大举西犯,直逼重庆,危急关头,蒋介石任命李延年为前敌总指挥,并授予“便宜行事”之权。 面对初期败局,李延年毫不手软,当即将临阵脱逃的师长、团长就地正法,铁腕军纪迅速稳住阵脚,接着,他亲自指挥反攻,仅用四天便收复全部失地。此役为他赢得了抗日一等勋章,也将其军事生涯推向了顶峰。 谁知,胜利前夜,已是战区副司令长官的他,在受降期间竟与日伪合流,迫不及待地将枪口再次对准了解放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一次,再没有奇迹垂青于他,解放战争中,他虽官至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但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 淮海战役,他所率兵团先被击溃,后又在救援友军时遭重创,损兵折将,仓皇逃回南京,1949年,蒋介石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长江防线,任命他统率重兵。 然而这不过是螳臂当车,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轰然倒塌,李延年如丧家之犬,带着少数随员仓皇南窜,途中接到固守福建的命令,他深知大势已去,最终选择将兵权交予部下,只身潜逃去了台湾。 他以为逃到了安全岛,却不料这只是另一段噩梦的开始,一到台湾,他就因“擅自撤退”的罪名被捕,军事法庭上,陈诚力主判他死刑,但蒋介石念及他往日的“剿共”功劳,最终改判十年。 虽然仅服刑一年便被保释,但他的军事和政治生命已彻底终结,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就此幽居在台北郊区,在穷困和忧郁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
[太阳]1934年,国民党一高级将领在旷野上残忍枪杀500多个手无寸铁的红军战士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5 19:14: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