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过中国,那饿垮中国行不行?西方媒体替我们算了笔账,看得我大受震撼。
外网上最近有个全球粮食自给率排名,让老外看完之后集体破防了。加拿大权威机构统计显示,中国在186个国家中高居第三,蔬菜自给率356%够半个地球人吃。肉类301%、淀粉类主食188%,仅乳制品29%稍逊。 反观美国,连前50名都没进。 这份报告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全球真正能做到粮食完全自给自足的国家凤毛麟角,而我国在绝大多数主要食品类别上都能满足自身需求。 蔬菜多得吃不完,肉蛋供应充足,主粮更是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要知道,我们只用着世界很少一部分的耕地,却养活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能做到这一点,首先离不开国家层面始终把粮食安全视为头等大事。巨大的中央储备粮体系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它确保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国内粮食供应的大盘都稳如泰山。 想想看,当国际上出现风吹草动或者贸易摩擦时,我们庞大的储备和灵活的调配能力,立刻就能发挥作用,让老百姓的饭碗不受影响。 当然,种地靠天吃饭的老话也没完全过时。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就像今年,一些地方遭遇了干旱,另一些地方又面临洪涝风险,这对秋粮生产构成了严峻挑战。 但面对这些,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从中央到地方,从农业部门到水利、气象、电力等各个系统,迅速拧成一股绳。 该引水的引水,该排涝的排涝,该保电的保电,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应对。 这种全国一盘棋、高效协同作战的能力,是应对天灾、保障粮食生产的关键。 这种力量,是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企及的,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在农业生产组织上的制度优势。 不过,居安思危也是必要的。我们也要看到,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人多地少、水资源分布不均始终是硬约束。 特别是有些地区,水资源本身就非常紧张,种粮的难度更大。同时,随着城市化推进和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此外,像大豆这类用于饲料和油脂生产的作物,对外依赖度确实比较高,这也是我们粮食安全链条上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改善的环节。 国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严守耕地红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结构等措施一直在扎实推进。 当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难以实现全面食品自给时,我国能在主要口粮和副食品供应上保持如此高的自给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证明,是对“谁来养活中国”这类疑问最有力的回答。 那些幻想通过“饿垮”我们来遏制我国发展的论调,在如此坚实的粮食安全基础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且不切实际。 我们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端得很稳。这份底气,源于深厚的农耕文明智慧,更源于国家制度保障下汇聚的磅礴力量。
用户16xxx52
家里有粮心不慌,中国人几千年得出的经验哪是外国人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