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然想访华,不是转性,是算计 特朗普的态度变得很快,快到连白宫里的人都没反应过来。 上台没多久,这位曾在竞选中摆出“全面对抗中国”架势的总统,突然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放话——要访华。 更狠的是,伴随着这句承诺,他一口气裁掉了1300多名专门负责中国事务的工作人员。 这些人当中,不少是拜登时代的对华鹰派,干了几年南海、台海方向的活,自觉是白宫的中坚力量,如今全被打包送走。 他们当然不服气,转头就在媒体上骂特朗普“忘恩负义”。 可问题是,他们骂得再响,特朗普也不会回头。 一桩旧情结,一次时局翻转 特朗普对访华这事,其实早有执念。 第一次当总统,他就来过中国,还在回国后满嘴溢美之词。 所以在第二任期的竞选时,他早早把“百日内访华”写进了计划表。 可等他真上台,第一手牌不是握手,而是挥刀——关税战,单方面加税,逼中国让步。 结果算盘落空,中国直接加回去,以牙还牙。 这一下,中美关系急转直下,访华计划成了泡影。 但这事他一直记在心里。 尤其最近,他在和菲律宾总统见面时,又突然提起,还当着媒体的面说“很快就去中国”。 这话一出口,不光菲律宾总统面色一僵,连外界都觉得意味深长——毕竟,就在几年前,菲律宾还是美国的反华急先锋,如今却被特朗普当场告诫“要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菲律宾的尴尬,美国的转向 这次菲律宾总统访美,待遇寒酸到连欢迎仪式都敷衍了事。 原因不复杂:在美国眼里,菲律宾的重要性已经下降。 前几年冲在前面对华挑事,如今战略权重降低,剩下的只有被利用过后的尴尬。 而特朗普显然想用这一幕给菲律宾上课: 你们和中国关系好,美国不吃亏,因为美国也在和中国缓和。 话里话外,就是告诉菲律宾——你不是唯一的筹码,美国手里还有更大的牌。 这更像是给北京递话:我们有空间谈。 访华随行名单,暴露真正目的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的访华随行人选已经被媒体挖出来——几乎全是美国大型企业的高层。 这等于直接把核心诉求摊在桌面上:贸易,尤其是稀土。 在美国的产业链短板里,稀土是绕不过去的一环。 特朗普的算盘很简单:尽快访华,把能谈下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先谈到手,再考虑下一步怎么打。 所以别误会,这不是转性,这是谈判前的“降温”。 裁员,不是节流,是控权 相比访华承诺,特朗普上任以来的大规模裁员更值得盯紧。 这次被裁的1000多人,大部分是对华强硬派,分布在南海、台海等关键议题部门。 这些人被清出去,不只是因为他们立场硬,更因为他们散在各处,不好控制。 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白宫内部人事制衡让他多次陷入被动,这次他学聪明了:先收权,再布局。 这些人多半和民主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留着就是内耗的源头,砍掉既是清障,也是削弱对手。 被裁的人说他“忘恩负义”,可在特朗普眼里,这不过是正常的权力重组。 而且从国际形势看,这些部门现在的作用确实不如过去——新冷战的那套打法没把中国压下去,反而让美国全球影响力下降。 缓和,不等于亲华 别被“缓和”这两个字迷惑。 特朗普的核心利益从来不是改善中美关系,而是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一次,美国的经济和产业链困境让他们不得不放软话,但这并不意味着路线转变。 等他觉得筹码够了,或者国内政治需要新的敌人,他随时会变脸。 毕竟这是个朝令夕改的政客——昨天的承诺,明天就能推翻。 一些分析甚至认为,这轮裁员本身就是烟雾弹,等他访华谈成关键利益,那些“被裁的岗位”可能会换批新人重新开张。 权力机器照样运转,只是人换了而已。 结语:一场权力与利益的交易 特朗普的转向,不是出于善意,也不是出于历史情怀,而是现实倒逼。 对他来说,访华只是工具,裁员是手段,缓和是表象。 真正的目标,还是贸易、资源、选票和权力。 所以,看懂特朗普的关键,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准备带谁来、谈什么、拿什么回去。 至于他那句“很快”——在国际政治里,这三个字可能是三个月,也可能是三天变脸。 参考资料:《 特朗普做出访华承诺,1300名对华鹰派全被辞退,大骂白宫无情无义-搜狐新闻 》
特朗普这一刀砍向中俄,结果先割了自己一块肉特朗普又上头了,这回不是打中国制造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