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晚年时,曾经这样评价民国时的将领:“我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那真是

元芳侃历史 2025-07-28 10:29:15

张学良在晚年时,曾经这样评价民国时的将领:“我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那真是西蜀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吴佩孚,1874年出生在山东蓬莱,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倒是挺聪明,喜欢读书,可没钱供他念太久,干脆投了军。他从大头兵干起,没啥背景,全靠自己闯。清朝倒台后,他加入北洋军,跟着直系大佬曹锟混,混到第3师师长那可是实打实的本事。1920年直皖战争,他真露了把脸,五天就干翻皖系主力,简直神速。这仗打得漂亮,吴佩孚名声大噪,之后又平了湖南、湖北,人称“常胜将军”。1924年,他还上了《时代》杂志封面,外媒都喊他“中国最强者”,风头一时无两。 但这家伙的路子也不是一直顺。别看他早期打仗猛,到了关键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他性格倔得像头牛,太自负,总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可战场上光靠硬碰硬行吗?得讲策略,得会变通。他偏不信这个邪,结果就栽了跟头。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算是踢到铁板了。他本来想靠直系的实力碾压奉系张作霖,可这回他算盘打错了。张作霖那边兵强马壮,他却低估了对手。更倒霉的是,他手下大将冯玉祥关键时刻反水,来了个背后捅刀子。吴佩孚顿时腹背受敌,仗没打赢,地盘也丢了,灰溜溜撤退。这场败仗直接让他从云端摔到谷底,北方控制权没了,名声也臭了。张学良看他这表现,心里估计早就不服气了,觉得这家伙指挥稀烂,根本不配当对手。

张学良晚年那句“西蜀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听着损,其实挺有道理。意思是吴佩孚看着像个大将,其实没真本事,就跟三国里蜀国后期没人可用,硬推廖化当先锋似的。吴佩孚这人,打顺风仗行,一旦局势复杂,他就抓瞎了。 1927年北伐军打过来,吴佩孚的日子更不好过了。北伐军那时候势头正猛,国民党整合得不错,吴佩孚却还在那死守老一套。他不跟人结盟,也不肯变通,眼看着对手步步紧逼,他愣是没招。结果呢,兵败如山倒,手下溃散,他只能退到四川苟着。这时候,谁还拿他当“常胜将军”?名声早就砸了。 他这人军事上是有点才华,比如直皖战争那会儿,确实打得漂亮。可才华归才华,局限性也太明显。固执、不会随机应变,战场上这可是致命伤。北伐那阵,他要是能放下架子,调整策略,没准还能翻盘,可惜他没这觉悟。 吴佩孚晚年挺落魄,退到北平隐居,日子过得低调。不过有一点得说,他还不算没底线。日本人拉拢他当汉奸,他硬是没点头,民族气节没丢。1939年,他因病去世,65岁,算是给这一生画了个句号。他走的时候,没啥辉煌可言,但也没彻底臭名昭著。

张学良那句评价,乍听是diss,其实也有历史背景。他跟吴佩孚交过手,第二次直奉战争那会儿,张学良是奉系少帅,亲眼见识了吴佩孚的失误。冯玉祥倒戈那事,吴佩孚完全没防住,张学良估计觉得这人太不靠谱,连自己人都管不好,还谈啥带兵打仗?再加上吴佩孚后期一蹶不振,张学良心里那点敬意早就没了。 要说吴佩孚是军事奇才,早年战绩摆在那,确实有两把刷子。可要说他名不副实,后期那几次大败也让人没法反驳。他这人吧,优点和缺点都特明显。打仗有勇有谋时,能让人拍手叫好;可一旦掉链子,就是满盘皆输那种。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不听劝,不变通,战场上这种性格迟早吃亏。 跟同时期的军阀比,他不算最差,但也绝不是顶尖。像张作霖,懂得拉拢人,能屈能伸;北伐军那边,整合得好,战略也灵活。吴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元芳侃历史

元芳侃历史

专注于给大家推这种好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