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弃丈夫和孩子,直到多年后,她顶着满头银发回到家乡,子

另眼观史 2025-07-28 07:37:41

1961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弃丈夫和孩子,直到多年后,她顶着满头银发回到家乡,子女们却抱着她失声痛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生在上海,家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父亲是晚清进士,留过洋,眼界宽;母亲出身扬州何氏家族,家里有“晚清第一园”何园。她是四个姐妹里的老二,小时候就聪明得不行,尤其喜欢数学和物理,家里人常夸她是“算术小能手”。1930年,她考进燕京大学物理系,那年新生13人,她是唯一女生。1934年,她拿全系第一毕业,还得了“斐托斐”金钥匙奖,算是学霸中的学霸。后来她读了硕士,1936年毕业后留校教书。1939年,她跟物理系同事张文裕结了婚,生了一儿一女,生活挺美满。 1941年,王承书靠巴尔博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因为已婚,起初申请被卡,但她硬是争取到了机会,进了密歇根大学,跟着大牛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学。

1944年,她拿下博士学位,还跟导师搞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在统计力学里挺有名。她在美国研究惰性气体动力学和统计力学,论文发了不少,日子过得也不错。但1956年,她放弃国外的好条件,响应新中国号召,回国加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还在北京大学教物理。 1961年,事情起了大变化。那年,钱三强找到她,说国家要搞原子弹,美国卡着铀提炼技术不放,中国得靠自己突破。王承书是国内唯一研究过气体扩散法的人,国家需要她加入绝密项目,还得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能联系。她明白这意味着啥,但还是答应了。走之前,丈夫张文裕没多说啥,只是默默给她收拾行李。她走那天,儿子在后面追着喊,她没敢回头。 到了青海金银滩基地,王承书改名叫“王同志”,开始研究铀同位素分离。那地方条件差得要命,冬天零下30度,夏天全是沙尘暴。吃的就粗粮咸菜,住的挤一块儿,连个像样的医院都没有。她每天穿着厚防护服,扎进铀提炼车间,机器吵得耳朵疼,空气里全是怪味。

她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有时候高原冷得手都裂了,辐射也让她头晕,但她咬牙挺着。1964年1月,她们提前113天搞出第一批高浓铀,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就炸了。她算得上是中国核事业的幕后功臣之一。 但这份功劳代价太大了。她在基地17年,没跟家里联系过一次。丈夫一个人撑着家,孩子在想她又不理解她中长大。直到1978年,她的名字出现在表彰名单上,家人才知道她干了啥。1978年,她终于回家,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站在老屋门口。孩子们冲上来抱她,哭着说她是英雄。她摸着他们的脸,眼泪也下来了。她心里清楚,国家的事儿比啥都大,可对家人的亏欠也让她放不下来。

0 阅读:1
另眼观史

另眼观史

关注我!带你看遍中国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