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弹。汉奸一瞪眼:“你要子弹干啥?”“给八路军。”汉奸啪的一拍桌子,噌的一下,站起来:“你不想活了?
1941年,太行山里,战火烧得正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妇人马宗英,把村里人人避之不及的“汉奸”侄子王云篷请到家里吃饭。饭桌上,她冷不丁压低嗓子说要300发子弹,王云篷一听,眼睛瞪得像铜铃,桌子拍得砰砰响。这老太太疯了吗? 马宗英,土生土长的太行山人,六十好几,命硬得像山里的石头。丈夫早年被日本鬼子害死,儿女也散了,她一个人守着破土屋,靠种点地、挖点野菜过日子。别看她年纪大,骨子里却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日本兵扫荡时,她帮八路军送过粮、传过信,村里人都知道她靠得住。
王云篷呢,是她侄子,三十来岁,穿着一身灰不溜秋的日军制服,在日本营地当翻译。村里人骂他是汉奸,躲着他走,可没人知道,他其实是国民党派去潜伏的,表面点头哈腰,心里惦记着怎么搞情报。 那年秋天,八路军一个小队被日军盯上,困在太行山里,子弹不够,突围就是个死。马宗英听说了,琢磨着得帮一把。她知道王云篷在日军那边混,能搞到东西,就把他叫到家里吃饭。饭吃到一半,她突然说要300发子弹,吓得王云篷差点把碗摔了。这事太冒险,日军那边查得严,偷子弹被抓住就是死路一条。可马宗英态度硬得很,说八路军没子弹过不去这关。王云篷拗不过,咬牙答应了。
几天后,他瞅准机会,夜里摸进日军军火库,偷了300发子弹,还顺了两把枪,和马宗英连夜送到八路军藏的地方。子弹送到后,八路军趁着天没亮突围成功,保住了性命。 这事没几个人知道,马宗英和王云篷也没声张。抗战打赢后,王云篷的身份公开,国民党给他发了勋章,村里人才明白他不是真汉奸。马宗英还是老样子,待在村里,帮着邻里干点活,偶尔讲讲抗战的事。她从不提那晚送子弹的事,可谁都知道,没她那股胆量,八路军那帮人怕是熬不过去。王云篷后来常回村看她,带点小东西,两人不说啥,但那段经历谁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