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的后辈年年大张旗鼓地搞聚会,名曰纪念革命先辈、传承革命精神。那一野的后辈是否也应该如此?二野的后辈、三野的后辈是否也应该每年来这么一出呢?志愿军的后辈是否也应该紧跟而上呢?那些用小推车支援革命战争的普通老百姓的后辈是否也应该搞搞聚会,一起缅怀他们的先辈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呢。 纪念先辈,本是件暖人心的事,可若只论“大张旗鼓”,反倒容易丢了初心。你看一野的后辈,去年在兰州办了场纪念会,没请媒体,没挂横幅,就几十个人围坐在当年一野司令部旧址,听92岁的老战士讲西府战役的故事。老人说:“彭老总当年在陇东,一碗小米粥分着喝,哪讲过排场?咱们记着这份苦,比啥都强。”他们带了些黄土——从一野战斗过的山峁上取的,每人包一小撮揣在兜里,说这是“先辈踩过的土地,得带着走”。 二野的纪念,藏在黔北的山坳里。去年遵义会议旧址前,来了群四川、贵州的年轻人,他们是二野进军大西南时牺牲战士的后代。没人组织,是自发凑到一起的,带着先辈的军功章,在红军坟前摆上当地的刺梨干——那是当年战士们行军时充饥的野果。有个姑娘摸着墓碑上模糊的名字哭:“爷爷说你们是‘打不垮的川黔子弟’,今天我们替他来看看。”这种带着乡土气的纪念,比再多横幅都实在。 三野的后辈更爱往海边跑。去年连云港的海滩上,几十个人扛着铁锹,沿着当年渡江战役的登陆点,种了片“英雄林”。他们说,爷爷们当年从这里跳进冰冷的江水,现在种上树,让绿荫护住这片土地。有人带了孩子来,指着大海讲“爷爷们怎么用木船打军舰”,孩子似懂非懂,却记住了“要像树一样站得直”。这种把纪念融进日子的方式,不也挺好? 志愿军的后辈,纪念总带着股“硬气”。去年在丹东鸭绿江边,一群人举着先辈的旧照片,照片里的战士穿着单薄的棉衣,胸前挂着冻成冰的干粮袋。他们没说啥豪言壮语,只是给断桥献了花,然后去了当地的希望小学,给孩子们讲“冰雕连”的故事。有个老兵的儿子说:“爹当年在长津湖,最大的心愿是‘让娃能暖乎乎上学’,现在咱替他看看,这心愿成了。”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小推车后代”。山东沂蒙有个村,全村人的祖辈都给解放军推过粮车,去年秋收后,他们在村头老槐树下摆了桌“忆苦饭”——红薯干、玉米糊糊,跟当年支援前线时吃的一样。87岁的老奶奶给年轻人讲:“你太爷爷推粮车,腿被炮弹炸伤了,还拄着棍走了一百多里,就怕耽误部队吃饭。”年轻人听着,默默把没吃完的红薯干收起来,说“得让娃也尝尝,知道现在的白馒头咋来的”。 其实纪念哪有固定模样?四野的聚会热闹,是因为他们的故事里有“百万大军下江南”的壮阔,适合一群人热热闹闹地讲;一野的内敛,藏着“小米加步枪”的坚韧,静静回味更显厚重;老百姓的纪念朴素,是因为他们的奉献本就藏在锅碗瓢盆、推车脚印里,不用张扬,日子里处处都是念想。 关键不在“搞不搞聚会”,在心里有没有那根弦。要是聚在一起只比谁的先辈官大、谁的勋章亮,那再热闹也变了味;可要是能借着纪念,让后辈知道“今天的安稳不是天上掉的”,哪怕只是一家人围坐讲个老故事,也是最好的传承。 你说,那些推着小推车的老百姓,那些扛着枪冲锋的战士,他们当年豁出命,图的不就是后辈能堂堂正正活着,能记得他们为啥而拼吗?形式再多,不如把这份记挂刻在心里,这才是对先辈最实在的告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四野的后辈年年大张旗鼓地搞聚会,名曰纪念革命先辈、传承革命精神。那一野的后辈是否
史海沉钩
2025-07-26 00:07:58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