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去过年,年后问斩时,有多少人按约定回来?

爱情不停站 2025-07-25 16:23:06

李世民在位期间,做过一件让人惊讶的举动:他决定将全国被判死刑的390名囚犯全都释放回家,过年后再按约定返回受刑。这一决定不仅令所有人感到匪夷所思,也让人对这些死囚是否真会履行诺言充满疑问。

1. 玄武门的兄弟之争

李世民登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充满了血腥与权谋。提起李世民的崛起,大家一定知道,唐高祖李渊的皇位继承过程并不简单。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政变”,亲手杀掉了皇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最终成功登上了皇帝宝座。

李世民为何敢在大街上公然杀害自己的兄长?这与李渊的政治观念密切相关。李渊虽然是当时的皇帝,但在继承问题上却非常保守,坚持认为只有嫡长子才有继位的资格。而李世民,虽然未被立为太子,但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广泛的人脉,一直对皇位心生渴望。李建成身为太子,而李世民则不甘于此,因此他决定通过政变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政变后,李世民顺利登基,开启了大唐盛世。虽然这种篡位手段被后人争议,但李世民登基后的统治无疑为大唐帝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他不仅重新整顿了政治体制,还广泛开拓了经济和文化。被西方人称为“唐人”的我们,至今能看到“唐装”以及遍布世界的“唐人街”,这都是李世民所创造的开明盛世遗产。

2. 张蕴谷案引发的连锁反应

唐朝的法制环境复杂,尤其是在判案时经常存在误判现象。唐朝法官有一个“失入”和“失出”的规制,简单来说,就是对待不同情况的判决标准,其中“失入”意味着法官在判断时轻判,而“失出”则指的是过于严苛的判罚。然而,若是法官因审案不慎判轻了罪犯,可能会因此遭到严惩。

这个问题在贞观五年通过张蕴谷案暴露了出来。张蕴谷是当时的大理寺丞,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法官。在审理一个名叫李好德的案件时,由于李好德患有精神疾病,张蕴谷根据法律规定给出了从轻处理,释放了李好德。恰好李好德还是张蕴谷的老乡,这引起了御史们的弹劾,最终李世民怒不可遏,直接下令将张蕴谷处死。

此事一出,给整个朝廷法官带来了巨大压力。法官们为了保命,只能加重刑罚,不敢再轻判。因此,全国各地的死刑犯人数猛增,从贞观四年的29人,迅速飙升至390人。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必然引起了李世民的关注。

3. 亲自审阅死囚案件的决定

在李世民的治下,每年都会有“录囚”的传统,即皇帝亲自审阅死刑犯的案卷,检查是否有误判。贞观六年,李世民终于亲自查阅了这些囚犯的案件。他看着案卷上各种死刑判决,开始产生疑虑:自己的治国是否真的如此严苛,民众为何依旧犯案如此频繁?

李世民深感不安,决定亲自前往牢房了解囚犯的情况。带着随行亲信,李世民潜入牢房,亲眼见到那些死刑犯因恐惧而跪倒在地。一个个低头认罪,等待着死神的降临。李世民逐一询问这些囚犯的罪行,有的因盗窃、有的因杀人,但他从他们的陈述中发现,很多囚犯的罪行并非特别严重,很多案件中都有可以宽恕的余地。

尤其是王家丁的案件,李世民深感同情。王家丁原本只是城东一个财主家的家丁,因为财主刘某暴虐,对他暴打,王家丁一时失控,用瓷片刺死了刘财主。王家丁并非故意杀人,而是在极度压迫下的无奈之举。李世民听后决定暂时宽待他,给予机会。

4. 李世民的“放行”与死囚们的回应

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采取一种极具人性化的做法。他决定将这些死囚释放,但有一个条件:明年同一时刻,这些囚犯必须按时返回朝堂,接受审判。李世民说:“若你们能按时回来受刑,朕便放你们一条生路。”这一决定令众囚犯惊讶不已,但他们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纷纷感恩涕零,跪拜谢恩。

李世民将这些囚犯们洗净了面容,换上了新的衣服,让他们回家过年。这一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空前的。李世民的仁爱之心,立即在百姓中传开,大家纷纷为他的宽容和德治称赞不已。

5. 死囚的归期与李世民的宽容

不久后,约定的时间到了,囚犯们陆续返回,有的甚至冒着风雪,跋涉数日来到了京城。最终,390名囚犯中,除了一个外地犯人未能按时归来,其余的人都按时回到朝堂,接受李世民的最终审判。

李世民得知少了一个囚犯时,心情一度低落,但几天后那位囚犯终于回到了京城,身上还带着伤。李世民见状,十分高兴,宣布赦免所有人的罪行,恢复他们的自由。同时,他叮嘱他们要珍惜自由,不再作恶。那些曾经的囚犯们纷纷高呼万岁,感激李世民的仁爱。

李世民的宽容之举使他赢得了百姓的敬仰。通过这一事件,他不仅表现了治国有方,更让人看到了他胸怀博大的王者风范。

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依然为人称道,李世民用宽容和智慧解决了棘手的社会问题,展现了何为真正的“以德服人”。

0 阅读:0
爱情不停站

爱情不停站

想开往地老天荒需要多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