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美国波音公司中国藉首席科学家嘲笑梁启超儿子工资低,他霸气回怼:“你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波音公司的一次聚会上,林桦和梁思礼久别相见,林桦是波音公司的中国籍首席科学家,早已在美国定居多年。 他在朋友面前提到梁思礼时,语气带着轻蔑,他说梁思礼拿着微薄的工资,住着老旧的宿舍,还坚持在中国搞导弹研发。 梁思礼沉着地回应,自己的导弹是用来保卫祖国的,林桦做的导弹是瞄准祖国的,这句话在当时的人心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两个人从同样的起点出发,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梁思礼出生在1924年,是梁启超的第九个儿子,父亲在他幼年时便离开了人世,但留下了大量书信和著作,那些文字里充满了对国家的担忧和期望,也写下了“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的教诲。 母亲在艰难的生活里独自抚养子女,期望他们能用所学报效国家,梁思礼从小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他没有父亲那样深厚的国学功底,却深深记住了家国责任。 1941年,17岁的梁思礼凭着自己的成绩申请到美国嘉尔顿学院的奖学金,那时候家里拮据,母亲向亲友东拼西凑,才凑够了四百美元给他买了船票,带着母亲的期望,他只身登上了去美国的邮轮。 到达美国后,他在嘉尔顿学院学习了两年,随后进入被称为“工程师摇篮”的普渡大学,主修电机工程。 他用两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靠着餐厅洗碗、酒店打工、救生员等兼职维持生活,后来他又到辛辛那提大学继续深造,用四年时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美国求学期间,梁思礼身边有不少朋友劝他留下,美国的大公司开出的薪酬和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很多人心动。 梁思礼却时常拿出一张中国地图,指着熟悉的地名默默记着,他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学成回国,让自己的本领为那片土地做事。 1949年,广播里传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梁思礼立即收拾行李,买了“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船票。 他没有犹豫,带着多年积攒的知识和满心的热望回到了祖国,那一年他只有二十五岁,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把工业技术带回家乡。 回国后的最初几年,他在简陋的条件下工作,办公桌是拼凑的木板,设备不足,很多时候要靠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来完成复杂的计算,1956年,国家决定开展导弹研究,他毫不犹豫加入了队伍。 起初大家什么资料都没有,只能把有限的期刊和资料一点点翻译整理,梁思礼带着团队日夜钻研,用剪贴簿收集资料,用煤油灯照亮草稿。 1960年11月5日,中国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成功升空,那一刻,梁思礼和同事们在发射场上抱在一起流泪。 导弹技术的道路并不平坦,1962年,“东风二号”首次发射失败,那段时间他几乎吃不下饭,反复计算数据,查找问题,他把失败的过程写入自己的记录本,认真总结,继续试验。 经过无数次的努力,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成功发射,准确击中目标,后来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全新的全惯性制导系统,解决了苏联无线电制导在山地信号受阻的问题。 1966年,采用这一系统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完成了两弹结合试验,中国有了自己的核威慑能力。 多年以后,有人把梁思礼和林桦做比较,林桦在美国波音公司薪资丰厚,住在海景别墅里。 梁思礼在中国的科研岗位上,一辈子住着单位分配的老楼,工资不足以为孩子买台电脑,但他说出那句让人钦佩的话,他没有被物质诱惑,而是用一生守着那份担当。 梁思礼一生经历过批斗,也曾被下放到河南养猪,他没有抱怨,每天照料猪群还面带笑容,他养好的猪被称赞为模范养殖,最后周总理亲自点名把他调回科研岗位。 他重返岗位后继续负责导弹与火箭的控制系统研究,带领团队突破了一道又一道难关,退休后他没有远离航天,而是走进课堂,讲授自己总结的经验,希望把火种传给更多年轻人。 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庆典上,东风导弹方阵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他坐在观礼台上,看到那支队伍,眼里满是泪光。 他用一生证明了自己的选择,他用行动回应了那些年不解他的人,他曾说,爱国这一课自己从未落下半节,2016年,梁思礼在北京去世,骨灰安放在父亲的墓旁,那一生的坚守,让人肃然起敬。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他是梁启超的第九子,毕生铸剑“东风”护中华!——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