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张云逸抓了国军将领赵凤藻的独子,对方提出用10挺机枪、100支步枪和一万发子弹换人,谁知张云逸却说:“我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的皖南地区战事频仍,那时新四军在巢南一带的抗日根据地已经站稳脚跟,经过多次与日伪军的拉锯和对抗,阵地屹立不倒。 可是在日伪不断骚扰之外,国民党桂系部队也频频插手,带着上级授意的“安内”心思,不时对新四军出兵探扰,表面是友军,暗地里却不断制造麻烦,让本就艰难的局面更加复杂。 赵凤藻是当地桂系部队的专员,他的部队驻扎在古河一带,长期和周边势力保持微妙的平衡,他名义上执行抗日任务,实际多次私下和日伪接触,试图在夹缝中谋取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赵凤藻的独生子赵保顺刚从军校毕业不久,肩负带兵任务时,意气风发又缺乏经验,那年盛夏,他率领数百士兵,准备偷袭新四军在巢北一带的支队,想借着这场行动给自己建立军功,也为父亲赢得更多筹码。 新四军的侦察线早已捕捉到动向,张云逸带领的部队迅速布防,黎明前的山林中,伏击圈已经布好,士兵们埋伏在荆棘密林里,枪口对准必经的山道。 赵保顺带兵进入伏击区域,火力瞬间倾泻,措手不及的士兵溃不成军,山谷里喊杀声和脚步声混在一起,硝烟弥漫,赵保顺左肩中弹,浑身是血,被新四军的士兵制服,几名亲兵也一同被俘,剩下的残兵四散奔逃。 消息传到古河,赵凤藻整个人怔在原地,他原本以为这次偷袭能迅速得手,不仅捞点好处,还能震慑新四军,没想到换来的却是独子被俘的噩耗,他来回踱步,拳头握得发白,随即召集心腹商议营救。 有人提出硬闯营救,可那样几乎是送死,部队已经连吃败仗,士气低落,正面冲突根本没有胜算,最后赵凤藻决定派代表带上厚重的筹码前去谈判。 几天后,赵凤藻派出的亲信带着物资来到巢南,他们带来的条件是十挺捷克式轻机枪、一百支步枪和一万发子弹。 那时候抗日根据地物资紧缺,补给全靠战场缴获,这批武器若能得到,足以改变一个支队的战斗力,带着这些条件,赵凤藻的代表小心翼翼地进入新四军驻地,希望能用装备换回赵保顺。 张云逸接见了他们,那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简陋的屋舍里,几名新四军干部坐在长凳上,神态镇定,代表们手里握着清单,言语恭敬,提出了交换条件,张云逸听完,神情平静。 他清楚眼前这些武器的重要,但他也明白,收下这些东西,虽然眼前获利,却会把赵凤藻逼到敌对阵营里去。 张云逸心里清楚,抗日战争不仅仅是靠枪弹,更要争取人心,赵凤藻并非真正的汉奸,如果能让他下决心抗日,对皖南地区局势将大有裨益。 谈判的氛围很紧张,空气似乎凝固,张云逸告诉代表们,不需要任何枪炮,只要赵凤藻答应以后不再和日伪合作,带领部队一同抗击外敌,俘虏自然会放。 几句话说出,代表们面面相觑,心里像卸下了千斤重担,他们匆忙告辞,带着张云逸的原话赶回古河。 赵凤藻接到回复时,久久沉默,他想到儿子还在新四军手中,又想到自己这些年来的举动,心里五味杂陈,他清楚答应下来意味着自己要切断和日伪之间的私下往来,也意味着要面对更大的压力。 可若不答应,儿子的生死就悬在一线之间,夜里,他一个人坐在屋中,灯光暗黄,风声透过窗缝吹进来,他握着钢笔,在纸上停顿了很久,最终写下承诺,派人带去新四军驻地。 几天后,新四军释放了赵保顺,还特意让战士护送他平安回去,赵保顺脸色苍白,手臂缠着厚厚的绷带,路上他几次回头,眼神里带着复杂情绪。 他在被俘期间受到细心治疗,战士们每天给他换药、喂水,还耐心地向他讲述前线的真实情况,他渐渐明白,新四军并不是外界传言的那样,而是一群为了国家存亡在浴血奋战的人。 赵凤藻见到儿子,心中一阵酸楚,他没有说话,只是伸手扶住儿子受伤的肩膀,消息在当地流传开来,很多国民党军官私下议论,没想到新四军不但不苛刻对待俘虏,还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宽宏胸怀。 此后,赵凤藻对新四军少了敌意,很多时候提前通报情报,减少了不必要的冲突,张云逸的选择让一支原本对抗的力量渐渐倾向合作,在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里,这种胸襟显得尤为难得。 这件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报,也没有鲜明的口号,却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皖南的局势。 枪炮可以缴获,子弹可以再造,但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共同的目标才是最宝贵的,张云逸的决定,成为那一年抗日烽火中令人敬佩的一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义胆凌霄——张云逸在巢南同驻皖国民党桂系代表谈判的故事——十堰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