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被押赴刑场时拍下的照片,当时赵洪文国已经71岁,组织考虑到她抗战有功,本想留她一命,但是她杀害的300多名烈士的家属极力反对,纷纷控诉她的罪行,因为民愤极大,最后判处了死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7月16日,四川绵竹,赵洪文国被押赴刑场时,一名摄影记者悄悄按下快门,照片定格了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71岁,头发已经花白,身穿粗布囚衣,双手反绑,脚下是尘土飞扬的黄土地。 远处站着烈士家属和围观群众,有的举着挽联,有的神情愤怒,那一刻,空气里像压着沉甸甸的旧账,照片流传至今,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赵洪文国出生在辽宁岫岩的一个贫苦满族家庭,属爱新觉罗氏旁支,小时候家里贫困,靠纺线织布、上山打柴过活。 1898年,她嫁给赵玉堂,两人起早贪黑,种地养家,慢慢攒下几亩薄田,也在乡里站稳了脚跟,她性格直爽,常在年节时帮邻居送米送面,村里人叫她“赵大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的大儿子赵侗带头组织抗日武装“少年铁血军”,赵洪文国卖掉家中田产,支持儿子购置枪支弹药,她亲自参与后勤,筹集粮草,缝补衣物,为队伍运送物资。 她曾在太行山区带人伏击日军,有报道称此次战斗中日军伤亡三十多人,赵洪文国因此被称为“游击队之母”,在抗战时期名气逐渐扩大。 她不仅在前线活动,还曾前往香港、南洋筹款演讲,重庆、四川不少地方都留下过她奔波演讲的身影。 抗战胜利后,她没有选择离开政治与军事实务,她始终认为国民党才是国家正统,对蒋介石忠心不改,1945年,蒋介石授予她“冀热辽边区绥靖司令”职务,她随即开始组织反共武装。 她拒绝解放军的和平改编建议,转而在四川境内招兵买马,联络散兵、土匪、旧军残部,组建反共游击队,她的队伍人数一度达到四千人,驻扎在什邡、茂县等地。 赵洪文国自称“反共总司令”,建立据点,指挥行动,她下令截粮劫财,劝阻起义,强行征募,制造数起暴力事件,她指挥武装袭击解放军,组织枪决被俘人员,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川西地区原本就匪患频繁,这支部队活动后更使局势恶化,老百姓时常夜里不敢熄灯,听风就是雨,村民为了躲避骚扰,把粮食藏进山洞,她的部下多次杀害革命群众和基层干部,造成多人死亡。 据解放军军法部门调查,仅赵洪文国直接指使下就有300余人被害,其中不少是投诚的前国民党士兵、进步学生和乡村干部。 1950年初,解放军开始集中清剿川西残匪,赵洪文国率部向山中转移,计划依托山区作持久战。 不久后,因暴雨引发山洪,她藏身的地下指挥所坍塌,暴露行踪,在龙潭寺附近,她被解放军活捉,当时她依旧随身佩戴双枪,但未能成功逃脱。 被捕后,她被带往西南军区军法处,审讯期间,她拒绝认罪,坚持自己没有做错事,组织出于她抗战时期的贡献,一度想从轻发落,派女干部与其同住,希望能劝其回心转意。 她拒绝配合,坚持称自己忠于“蒋委员长”,并认为自己是为了国家尽忠,在多次公审大会上,烈士家属当众控诉她的罪行,有人哭着讲述家人被抓捕拷打致死的过程,也有目击者揭露她在剿共时的暴行。 这些真实证言成为了她案卷中的重要证据,上百封请愿信件递交至军区,反映她所造成的冤死与苦难,民间情绪激烈,要求严惩之声不绝于耳,经过慎重评估,组织最终决定依法判处她死刑。 1950年7月16日,赵洪文国在绵竹刑场被执行枪决,刑场设在一处空旷的黄土地上,群众提前聚集,烈士家属站在前排,表情悲恸而坚定。 她低头默不作声,没有申辩也没有流泪,随着一声枪响,曾经的“抗日英雄”倒在了尘土中。 消息传出后,有人对她的早年抗战经历感到惋惜,也有人认为罪行不能因功劳而被原谅。 赵家的四子赵连中在同年6月亦因参与反共武装被处决,年仅25岁,其余家属在释放后迁往香港,从此未再在公开场合谈起此事。 这场审判和处决成为当时川西百姓心中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一位曾受赵洪文国资助度日的老人说,她是个好人,可就是走错了路。 正因为走错了路,造成那么多无辜人命的消失,再多的过去也挽不回,历史记录了她的前半生,也记下了她的结局,一张照片,成了最后的注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赵洪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