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动公交车在挪威碰了钉子,说是因为“可能存在远程控制功能”。 就这么一个

老阿七说史 2025-11-08 12:59:23

中国的电动公交车在挪威碰了钉子,说是因为“可能存在远程控制功能”。 就这么一个“可能”,就引起了西方媒体一阵骚动,说成是“安全隐患”。 真要说隐患,那更多的是心里的不踏实,挪威这事说到底不是在担心客车,而是在担心中国技术的加速度。 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跑得越快,西方的“不安”就越多。这次挪威公交公司说怕车被“远程关闭”,但试问一句,全球主流电动车企不都用远程系统来做维护和管理?怎么一到中国车上,这功能就变成了“威胁”? 宇通回应得很快,说得也明白:所谓远程功能,是为了帮助客户远程诊断、维护车辆,不是想哪天突然把车熄火。 这种功能要启用,得经过层层授权、技术验证,不可能随便乱来。可惜,这些解释在一些人眼里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 中国新能源大巴这几年在欧洲市场站稳了脚,车跑得快、故障率低、价格也实在,欧洲本土品牌想跟上节奏却力不从心,于是,“安全审查”成了挡箭牌,非关税壁垒成了新武器。 不敢说车不好,就说车“可能有问题”;不方便直接拒绝,就给你设一大堆技术门槛。 不光是在挪威,过去几年,以色列、德国甚至部分美洲国家也出现过类似的“技术焦虑”。每次中国企业一旦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就会突然冒出各种“担忧”,怀疑系统存在“后门”。 可回头一看,真正出现系统漏洞的,往往是西方车企。那为什么没人喊查查他们? 有意思的是挪威的公交公司在测试中拿新车和一些陈旧车型比,结果说“功能过于复杂可能存在风险”。 这就像是拿智能手机和老年机比,说智能手机能上网就是危险的。 这种逻辑不成立,但在某些场合下却特别“好用”。因为只要问题说得足够模糊、足够专业、足够难懂,就能制造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中国的电动公交能在欧洲几十个城市稳定运营,靠实打实的技术,像宇通、比亚迪这些品牌,早就在极寒、极热等恶劣环境下跑出了成绩。 挪威本地一些城市的公交系统,已经用了中国车好几年。要是有问题,早就曝出来了,哪还等到今天突然“觉醒”? 中国企业在做的,是按照国际标准参与竞争,甚至主动配合技术检查、接受国外安全规则。但如果规则本身是动态调整的,你强他就改规则,那就成了“技术也躲不过政治”的新现实。 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绿色出行的全球竞争,中国在这个领域起步晚,但发展快。 靠一条条技术路线的突破,一个个市场的稳扎稳打,但问题就在于,当你从“追赶者”变成“引领者”,一些人就开始坐不住了。 他们不担心你落后,他们怕你领先,怕你的技术标准变成行业标准,怕你的产品成为主流选择,怕你掌握话语权。 中国企业的态度也很明确:不怕查,不怕看,愿意把技术讲清楚,把规则对上,把流程配合好。 湖南、江苏等地方也在推动“标准走出去”,通过认证互认、品牌建设等方式,让中国产品在海外更透明、更规范。 这种思路不是去对抗,而是用更高的标准来赢回信任。你怕我“关车”?那我把流程摆出来,谁能关,怎么关,一清二楚。 中国不是要去挑战谁,而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靠技术硬实力和服务体系往外走。 我们也知道,走出去的路不会轻松,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各种“设卡”“设限”只会越来越多,但正因为如此,更要沉住气、站稳脚,把“可预期、可信赖”的标签贴稳了。 谁能建立起一套让人信服的制度体系,谁才能真正赢得市场。技术越先进,越要用制度去保障安全。 这场“远程关机”的风波,其实就是怕中国太安全,怕中国的技术从“可选项”变成“首选项”,怕中国企业从“代工厂”变成“标准制定者”。 可中国的电动公交还会继续跑,跑的不只是公里数,更是信任的里程。 参考信息: 测试中国公交车,挪威大惊小怪:万一被远程熄火…2025-11-06 10:02·观察者网

0 阅读:54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