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确认采购三船近18万吨美国大豆的消息刚公布,不到一天特朗普就公开

未央秘史 2025-11-01 14:44:59

10月29日中国确认采购三船近18万吨美国大豆的消息刚公布,不到一天特朗普就公开放话,考虑将对中国加征的20%芬太尼关税下调一半。 先说说这18万吨大豆背后的分量,美国大豆产业早就离不开中国市场,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需求占美国大豆出口的60%,找个能替代中国的买家比登天还难。 2025年4月就出现过尴尬场景,某一周中国仅从美国购买1800吨大豆,和前一周的72800吨形成天壤之别,让美国大豆农场主们急得跳脚。 要知道,2017年中国进口大豆里40%来自美国,可到了2025年这一比例只剩18%,持续下滑的出口数据让美国农业州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这些农业州正是特朗普选票的重要基本盘,他不可能坐视不管。 中国这次采购的18万吨大豆,看着是笔普通的农产品交易,实则精准踩中了美国的需求痛点。 大豆是美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关税战以来,美国大豆价格波动剧烈,农场主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不少人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选择在这个节点采购美国大豆,相当于给美国农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而且这18万吨大豆并非孤立的采购,而是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下的良性互动延续,2025年5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双方就取消了91%的加征关税,这次采购和关税调整,正是这种互动的进一步体现。 再看芬太尼关税的来龙去脉,美方当初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加征关税,本身就站不住脚。 中国早在2019年就成为全球第一个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的国家,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通报显示,2019年9月后就没再查获过来自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 美方2025年2月先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3月又追加10%,凑够20%的所谓“芬太尼关税”,本质上是借公共健康议题搞贸易保护,试图用关税大棒逼迫中国让步。 可这关税加征来加去,最后受伤的还是美国自己,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估计,加征关税让消费者仅在家电一项上就要额外支出64亿至109亿美元,美股总市值也曾在半个月内蒸发超过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4%的GDP,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根本持续不下去。 特朗普之所以这么快就回应,核心还是关税政策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压力实在扛不住了。 2025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期一降再降,摩根士丹利把2025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期从1.9%下调至1.5%,高盛也从2.4%下调到1.7%,非农就业数据也不及预期,失业率升至4.1%。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高额关税对美国经济毫无益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早就表态,逐步削减关税才能帮助止血,否则会导致更大规模的失业和更疲软的增长。 而中国采购美国大豆,正好给了特朗普一个台阶,让他可以借着“回馈”中国的名义下调关税,既缓解了国内经济压力,又能在经贸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简直是一举两得。 这种“你给好处我让利”的模式,在中美经贸互动中早有先例。 2025年9月,中方就曾对新的美国农产品采购实施加征关税排除,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采购大豆、猪肉等农产品,美方随后也调整了部分关税措施,为后续会谈预热。 特朗普的行事风格向来如此,把关税当成谈判的筹码,高兴了就加,看到好处就减,之前甚至公开说自己的关税决策“更多是凭直觉”。 这次中国送上18万吨大豆的“大礼”,他自然要拿出实际行动回应,下调芬太尼关税既符合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又能向中国释放谈判善意,何乐而不为。 还要看到,中美贸易互补性其实一直都在,2024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超过6800亿美元,中国是美国32个州的前三大出口市场,7.3万家美企在华投资兴业。 中国需要美国的农产品补充国内供应,尤其是大豆这类畜牧养殖业的重要投入品,短期内寻找替代来源并不容易;美国则需要中国的市场消化过剩产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特朗普显然看清了这一点,他知道单纯的关税施压行不通,只有通过利益交换才能让中美经贸关系朝着对美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不过话说回来,特朗普这波操作也透着浓浓的功利色彩,他心里打的算盘其实很清楚,下调芬太尼关税只是权宜之计,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美国的核心利益。 毕竟20%的关税下调一半后还有10%,美方依然保留着谈判的余地,后续大概率还会借着关税问题继续向中国提条件。 但无论如何,这次采购和关税调整的互动,再次证明了中美经贸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 中国用18万吨大豆展现了合作的诚意,特朗普用关税下调回应了这份善意,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也能给全球经济注入稳定因素。 毕竟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特朗普虽然行事风格多变,但在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也不得不放下关税大棒,这种基于利益的互动,或许会成为未来中美经贸博弈的常态。

0 阅读:1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