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绝了。蒋家最正牌的那个曾孙,居然不是在台北当市长的蒋万安。 蒋家第四代的传承故事,从身份源头就透着耐人寻味的反差,蒋友松的正牌身份从来不用刻意标榜,他是蒋经国次子蒋孝武的亲儿子,打出生起就带着蒋家血脉里的正统印记,而蒋万安的蒋姓来得多少有些曲折。 蒋万安的父亲蒋孝严,直到2005年才通过法律程序改回蒋姓,在此之前,包括蒋万安在内的子女都只能随母姓章,蒋万安自己也说,10岁时才知道自己是蒋家后人,和其他蒋家第四代几乎没什么互动。 这种身份上的先天差异,或许早就埋下了两人对“传承”理解不同的伏笔。 蒋友松早早就明确表态,蒋家第四代不碰政治,他本人在硅谷深耕风投领域,成了手握资源的商界大佬,完全跳出了家族曾经的政治漩涡。 但不碰政治不代表背弃根脉,2025年恰逢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里,蒋友松的一系列动作比任何政治表态都更有力量。 他带队前往澳门举办台湾光复史料展,这场展览带来了250余帧历史照片和103件实物原件,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到抗战胜利光复,全景式还原了那段沧桑历程,而这些展品在南京首展时就吸引了4.8万观众,足见其背后的历史共鸣。 之后他又现身北京参加相关活动,国台办领导的会见,本身就是对他所传递的历史观的认可。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专程前往南京中山陵三鞠躬,在留言簿上写下“传承民族精神,铭记历史荣光”,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核心,他口中那些老照片、旧报纸,正是对抗“台独史观”最直接的铁证,证明台湾光复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全体中国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 反观身处台北市长位置的蒋万安,顶着蒋家后人的光环,却在最该明确立场的历史和民族议题上含糊其辞。 2025年12月上海和台北的“双城论坛”上,他全程只谈城市合作与和平,对统一这个核心议题绝口不提,活脱脱一副怕说错话丢选票的政客模样。 这种小心翼翼早有端倪,他2015年进入政坛时,就刻意强调不依靠蒋家背景,试图以专业律师身份争取支持,却忘了蒋家最该被传承的从来不是政治资源,而是民族认同。 就连应对岛内民生议题,他也习惯打太极,2025年7月台风重创台湾南部,赖清德面对灾民求助说出“不能什么事都靠台军”的争议言论,蒋万安的回应也只是呼吁当局全力救灾,避开了背后的政治博弈和民生痛点,这种处事风格,与其说是稳重,不如说是对核心问题的刻意回避。 当下的台湾社会,历史记忆正在被刻意涂抹,赖清德之流在8月15日鼓噪所谓“终战”80周年,只字不提抗战,甚至夸赞轴心国,民进党更是直接否认台湾光复节的存在,称其为“糖衣毒药”。 岛内课纲被反复篡改,导致不少台湾年轻人不识孙中山、岳飞,把孔子当成外国人,23%的台湾民众使用抖音,15到25岁的“小红书一代”虽然相对理性,但仍有大量年轻人被“台独史观”洗脑,国族认同出现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蒋友松的行动更显珍贵,他不用政治身份背书,不用选票考量,仅凭一个中国人的良知,就敢站出来守护真实的历史。 而蒋万安虽然握着蒋家的姓氏和台北市长的位置,却在历史大义面前选择沉默,仿佛这个姓氏只是他从政的敲门砖,而非需要坚守的精神符号。 蒋家第四代里,大多都选择了远离政治,蒋友柏搞设计,蒋友青干脆扎根杭州,还当众斥责赖清德“是省长不是总统”,直言“两岸一家亲”,只有蒋万安一头扎进了岛内政坛。 但从政与否从来不是传承的标准,蒋友松用跨界办展、谒陵留言的方式,把民族精神和历史荣光扛在了肩上,他的传承无关权力地位,只关乎初心与根脉。 蒋万安则在体制内的条条框框中,渐渐模糊了蒋家曾经坚守的民族大义,成了一个小心翼翼的政客。 其实传承这件事从来很简单,它和姓氏是否正统无关,和位置是否显赫无关,就像蒋友松那样,即便富甲一方、远居海外,也没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没忘记那段需要被永远铭记的历史。 而那些拿着家族光环却回避核心认同的人,即便占据着看似重要的位置,也终究背离了传承的本质。 在台湾光复80周年的节点上,蒋友松和蒋万安的不同选择,恰恰给“传承”二字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让人们看清什么是真正的铭记,什么只是表面的依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