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今天(北京时间11月1日)在空军一号上表示:“与中国达成3万亿美元的大豆交易,我们的农民从未见过这样的交易!这次旅行太棒了。如果非要这样定义的话,我们确实获得了超过3万亿美元的利润……我们的农民非常高兴。我建议他们去买更大的拖拉机和更多的土地,好吗?我们需要更大的拖拉机和更多的土地,因为从来没有人见过这样的景象。” 先算一笔最基础的账,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不过126.4亿美元,即便在出口情况稍好的年份,这个数字也从未突破150亿美元的天花板。 3万亿美元的所谓“交易”,相当于要让美国农民连续向中国出口近200年的大豆,才能凑够这个天文数字,这不仅是把未来五代人的订单提前官宣,更像是把大豆当成了能无限印钞的魔法道具。 更有意思的是,当下的实际贸易格局早已和他的吹嘘背道而驰,2025年5月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从美国采购过一粒大豆,1-8月的进口量仅为580万吨,同比暴跌近80%,这样的“零采购”背景下,所谓的“巨额交易”不过是空中楼阁。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确实需要海量大豆,但采购清单上早已没了美国的优先级。 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巴西对华大豆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79.9%,9月份更是达到93%的惊人比例,全年出口总量预计突破1.1亿吨,刷新历史纪录。 阿根廷也趁势发力,宣布大豆出口税归零后,短短两天就拿下70亿美元销售额,9月的出口订单飙升至7年高点,而这些订单的核心买家正是中国。 反观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2016年的40%跌至2025年的18%,曾经的“头号供应国”地位,早已被南美国家稳稳取代。 特朗普让农民“买更大的拖拉机和更多土地”,却没告诉他们,这些设备买回来后,可能只能对着积压的大豆发呆,毕竟中国的采购需求已经被巴西、阿根廷的供应链牢牢锁定,短期内根本没有回流的迹象。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并非偶然的口误,而是他一贯的沟通套路。早年间他就曾声称中国因贸易战损失15-20万亿美元,可当时中国的GDP总量也不过13万亿美元左右,这种超越常识的数字吹嘘,早已被美媒逐条批驳。 他还曾妄言中国损失300万个就业岗位,却拿不出任何确凿证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专家直接将其定性为“谬论”。 更可笑的是,他口中“非常高兴”的美国农民,实际正深陷困境,2024年有超过200名美国农场主申请破产,自2017年以来,美国已经失去了超过16万个农场,到2025年10月底,农场主们已错失价值57亿美元的对华大豆出口机会。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肯塔基州农场主拉格兰德,这位曾三次投票支持特朗普的支持者,如今也不得不发声呼吁结束贸易战,直言关税政策可能让他们在2027年彻底破产。 这种脱离现实的言论背后,藏着清晰的政治算计,2025年正值美国选举关键期,农民群体是特朗普重要的选票基础,用“3万亿美元”这种极具冲击力的数字,既能讨好选民,又能制造“政绩斐然”的假象,哪怕这些数字连基本的逻辑都站不住脚。 但这种操作完全无视经济规律,关税战带来的后果早已显现,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出口量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失去中国这个最大买家后,农产品价格暴跌,而农民的种植成本却屡创新高,形成“高投入、低回报”的恶性循环。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吹嘘的“利润”根本不存在,高盛等机构的研究早已证实,美国加征的关税成本,最终全部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显示,仅2018年底,关税就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每月多支付30亿美元。 哈里斯批评的“特朗普税”并非空穴来风,经济学家估计,其关税计划将让普通美国家庭每年多支出3900美元,全美零售联合会更是预测,相关政策可能导致美国消费者年度消费能力损失780亿美元。 特朗普或许以为,只要数字足够夸张,就能蒙蔽民众,但现实却给了最直接的回应,中国通过供应商多元化政策,早已摆脱了对美国大豆的依赖,而美国农民却在为失去的市场苦苦挣扎。 这种把重大经贸议题当成竞选口号的做法,不仅误导了公众,更损害了美国政府的公信力。 国际社会会发现,美国的所谓“贸易承诺”可能只是政客口中的随口一说,缺乏基本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只会加剧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IMF已将2025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8%,并指出贸易紧张局势是主要原因。 特朗普让农民买更大的拖拉机,却没给他们带来对应的订单,这种画饼式的承诺,终究难以掩盖美国农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也让人们看清,他口中的“太棒了”,不过是自导自演的政治闹剧,而买单的,终究是美国的农民、消费者和整个国家的经济信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