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麒元这段话,用大白话翻译就是: “有些话其实特别简单,但因为大家屁股坐的地方不一样,就怎么都说不通。中国有一帮搞金融的‘贵族’,其实就是美元的铁杆粉丝。他们不但死活不支持咱们用绿色电力搞人民币国际化,甚至还不准说美国半点不好,怪得很。 这帮人和当年日本那群‘天降组’(把国家卖了救美国的人)一模一样,都是‘带路党’。他们宁可把新中国辛辛苦苦攒了76年的家底全砸进去救美国,也不愿意看自己国家站起来。 我压根不想聊什么中美博弈的‘高招’,没那个必要。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这些内鬼清出去。不把这帮人算账,日本当年怎么垮的,苏联怎么解体的,咱们就照着剧本再来一遍。” 这话听着尖锐,却戳中了金融领域里最隐蔽的“立场问题”。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不是空说——这些年总有人喊着“人民币国际化要慢慢来”,可转头就把外汇储备大量增持美元资产;嘴上说“绿色转型是趋势”,却对用光伏、风电出口绑定人民币结算的提议冷嘲热讽,本质就是怕动了美元体系的“奶酪”,断了自己的利益链。他们不是不懂绿色电力能成为人民币出海的“硬通货”,而是打心底里觉得“跟着美元走更安全”,连客观提一句美国金融风险都不敢,怕得罪了大洋彼岸的“金主”。 拿日本“天降组”作比,更是点破了这类人的本质。上世纪80年代,日本那些亲美派政客、金融精英,为了帮美国缓解贸易逆差,逼着日元大幅升值,还让日本企业高价收购美国资产,最后泡沫破裂,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现在咱们身边这群人,何尝不是如此?明知道美国正靠加息收割全球,却还鼓吹“中国该多买美债帮美国稳经济”;看到中国外汇储备里的黄金占比提升,就跳出来说“这是冒险”,全然忘了新中国76年攒下的外汇、产业家底,是多少工人、农民、企业家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哪能用来填美国的窟窿? 卢麒元不想聊“中美博弈高招”,不是没招,是觉得“内部不清干净,再好的招也没用”。就像苏联解体前,那些被西方洗脑的经济学者,鼓吹“休克疗法”,把国有资产低价卖给外资,最后国家经济崩溃;日本当年要是能顶住“天降组”的压力,也不至于让广场协议毁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现在中美博弈拼的不是一时的技巧,是内部的凝聚力——如果金融领域里总有人胳膊肘往外拐,这边中国想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那边就有人偷偷给美国通风报信;这边想靠新能源产业打开国际市场,那边就有人散布“绿色电力成本太高”的谣言,再好的战略也会被拆台。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些人从不承认自己是“带路党”,反而包装成“理性派”“国际派”。他们会说“跟美国对抗没好下场”,却不提美国早已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会说“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不成熟”,却无视中国已是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早有了推进本币结算的基础。说到底,他们的“理性”只是为利益服务的幌子,真到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毫不犹豫就会选择后者——就像当年日本“天降组”,嘴上喊着“日美友好”,实则把日本的未来卖了个干净。 卢麒元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这些年中国在金融安全上的防备越来越严,从限制外资无序流动,到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再到推进金融监管数字化,都是在堵“内鬼”的路。但光靠制度还不够,得让更多人看清这些人的真面目——他们不是什么“金融精英”,就是一群抱着美元大腿、不顾国家安危的利己主义者。只有把这些人从关键岗位上清出去,让真正为国家着想的人主导金融政策,才能避免重蹈日本、苏联的覆辙。毕竟,中美博弈的底气,从来不是靠讨好美国得来的,是靠内部拧成一股绳,把自己的家底守好、把自己的路走稳,才有的硬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