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最终的结果只能有三种,中国只有第三种选择,也是唯一必须的选择: 第一种

赵财苗 2025-10-25 19:51:57

中美贸易战最终的结果只能有三种,中国只有第三种选择,也是唯一必须的选择: 第一种,中美两败俱伤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赢家,这个结果自然不必多说,对于两国都是不好的结果,两国的经济将会受到重挫,也很可能会严重衰落,那么第三方比如北约各国、日本、俄罗斯等将会受益,届时一旦欧美各国再次联手对于中国将会是很大的考验。 第二种,美国赢了。如果美国最终赢得了两国贸易战,那么他们会乘胜追击、落井下石,更加变本加厉地各种收割和制裁中国,而其他欧洲国家也会毫无顾忌地跟进,届时中国将会压力倍增。 第三种,中国赢了。如果最终中国赢得了中美贸易战。那么中国的路也会受到种种阻碍,我们必须也要做好更加困难的心理准备。美国一旦在经济上无法打压中国,就会转化为军事上的优势来打压中国,很可能会利用代理人发动战争来削弱中国。如果美国届时利用代理人发动战争,那么中国应该直接打击美国本土,而不过多跟代理人纠缠。解除这个局面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强大自身的军事力量,达到很强的威慑力和震撼力,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甚至后怕,才能平稳度过此关。 先把话说透,所谓“两败俱伤”从来不是平等的消耗。美国通胀率刚因对华关税回落0.3个百分点,就急着对芯片设备加征新税,本质是把国内经济矛盾转嫁到全球;中国却在贸易战里练出了“内功”,2024年芯片自给率突破90%,稀土加工专利占比超全球70%,即便短期承压,产业升级的底子反倒更实。更关键的是第三方的心态,哪是什么“坐收渔利”,分明是各怀鬼胎——日本想借美国压力抢占中国市场,欧盟一边抱怨对华关税伤害企业,一边偷偷扩大汽车出口,这些国家只会在中美之间找平衡,从不会真心帮谁。 “美国赢了”的剧本更经不起推敲。这些年美国加征的关税里,83%都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2025年上半年美对华贸易逆差反而扩大12%,所谓“收割中国”早成笑话。可要是真让它在贸易战里占到便宜,后果确实致命:2024年美国就逼着荷兰限制安世半导体对华供货,若再得势,只会联合盟友把芯片、新能源等核心产业链彻底跟中国切割,到时候不是“压力倍增”,是发展空间被强行挤压。这种结局,中国根本没有妥协的余地。 所以中国必须赢,也只能赢,但赢的底气从来不是“赌一把”,而是早就在做最坏的打算。美国把贸易战延伸到军事领域的苗头早有显现,一边在南海搞“联合巡航”,一边撺掇菲律宾搞“岛礁对峙”,本质就是想靠代理人搅乱中国周边。可它算错了一点,中国的军事威慑力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水平。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上亮相的“东风”-61洲际导弹,1.5万公里射程能覆盖全球,多弹头突防技术让反导系统形同虚设;LY-1舰载激光武器能瘫痪敌舰电子系统,配合“鹰击”-19高超声速反舰导弹,连美国航母战斗群都得退避三舍。这些重器不是摆样子,是直接断了美国“军事碰瓷”的念想。 说“直接打击美国本土”或许激进,但“以威慑止冲突”的逻辑再清晰不过。新加坡军事专家早就点破,中国发展导弹和无人作战系统,就是要打造“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二次打击能力[。2025年公开的AJX002巨型无人潜航器,能搭载核弹头在深海隐蔽巡航;“红旗”-29反导系统被称为“卫星猎手”,可在外大气层拦截导弹甚至摧毁卫星。这些装备构建的攻防网络,让美国清楚:一旦代理人冲突失控,自己根本不可能全身而退。 那些盼着中美“打起来”的国家更该清醒。抖音上流传的“各国都想让中美打仗”的调侃,恰恰暴露了他们的投机心态,可真到冲突爆发,谁也逃不掉——欧盟的汽车产业依赖中国稀土,日本的电子元件离不开中国市场,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也需要稳定的全球秩序。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从不是为了“主动出击”,2025年阅兵反复强调的“和平意义”就是明证,我们要的只是“不被欺负”的底气。 贸易战打到现在,早不是简单的关税博弈,是科技、军事、规则的全面较量。中国的“赢”,不是要把美国踩在脚下,而是要守住发展的自主权。2025年的军工成果已经说明,我们正在有限时间里快速补全短板,当“东风”能护家、“激光”能御敌,美国所谓的“军事打压”不过是虚张声势。 说到底,中国的选择从来不是“非赢即输”的零和博弈,而是“绝不认输”的底线坚守。把军事力量炼得足够强,不是为了挑起战争,是为了让战争打不起来。这才是应对贸易战延伸风险的核心逻辑——你有打压的野心,我有拒止的实力,当威慑足够清晰, 和平才有真正的保障。

0 阅读:562

猜你喜欢

赵财苗

赵财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