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两名炊事员给前线战友送饭,途经一个越军哨所时,一个叫陶洪礼的炊事员说:“要不咱们把它端了,再继续送饭吧!”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陶洪礼和他的战友冀虎明,是121师361团特务连的炊事员。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他们的主战场是灶台,武器是锅铲。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彻底颠覆了这个认知。 当时,部队正在向越南高平省的纳隆地区穿插。穿插作战,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大部队过去了,后勤得跟上啊。陶洪礼和冀虎明就负责给前头浴血奋战的战友们送热饭。 那会儿的战场环境,可不像今天咱们看电影,有清晰的敌我分界线。到处都是山地、丛林,冷枪冷炮是家常便饭。他俩抬着几十斤重的饭菜,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途经一个叫“纳隆丁”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必经的垭口,但垭口上,杵着一个越军的暗堡哨所。 这玩意儿就像一根钉子,死死地钉在了补给线上。虽然大部队已经过去了,但后续的弹药、粮食、伤员后送,都得从这儿走。这个暗堡不拔掉,就是个巨大的隐患。往前线的战友们多一份威胁,后方的补给就可能断掉。 怎么办?按程序,应该是立刻隐蔽,回去报告,等大部队派战斗班组来解决。这是最稳妥、最“正确”的选择。 但陶洪礼不这么想。他跟冀虎明一合计,脑子里蹦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想法。为啥?因为他们心里装着事儿。一是饭不能凉,前线的兄弟们还饿着肚子等着;二是这个暗堡,迟早是个祸害,等主力部队再折返回来处理,一来一回,要浪费多少时间,增加多少变数? 前线的战友正在拼命,他们作为后勤兵,送饭就是他们的“拼命”。保证战友吃上热饭,就是他们的阵地。所以,挡在饭桶前的敌人,也得干掉。 说干就干。这俩“厨子”放下饭桶,抄起手里的56式冲锋枪,就开始了侦察和战术布置。你没看错,炊事员也配枪,而且军事素养一点不差。他们发现,这个暗堡里有两名越军,一挺高射机枪,火力不弱。 两人分工明确,冀虎明在正面吸引火力,陶洪礼则悄悄摸到暗堡的侧后方。随着冀虎明一声枪响,战斗打响。正面的越军被吸引,陶洪礼抓住机会,一个箭步冲上去,从射击孔里甩进去两颗手榴弹。 轰隆两声巨响,世界清净了。 战斗结束,两人进去一看,缴获了一挺高射机枪,两支冲锋枪,还有弹药若干。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班组突袭。 然后呢?然后他俩拍拍手上的土,把缴获的武器往边上一放,重新抬起饭桶,继续,给战友送饭去了。仿佛刚才只是出门顺手丢了个垃圾。 等他们把饭送到前沿阵地,战友们还问呢:“咋才来,饭都快凉了。”他俩嘿嘿一笑,说:“路上有点事,耽搁了。” 直到后来,后续部队发现了那个被端掉的暗堡和里面的战利品,上报之后,经过核实,才知道是这两位“厨神”的杰作。整个军营都轰动了。因为这事,陶洪礼和冀虎明双双荣立一等功。 时间到了今天,我们该怎么看陶洪礼他们的行为?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无组织无纪律,是个人英雄主义。如果失败了呢?饭送不到,自己也牺牲了,怎么办? 这种想法,在今天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里,可能很有市场。我们现在太强调流程、规则和风险控制了。每一步都要在计划之内,任何“节外生枝”的行为,都会被视为潜在的风险点。 但真正的战斗力,恰恰就藏在这些“节外生枝”里。 军队的强大,不仅在于它钢铁般的纪律和精密的指挥系统,更在于每一个最基层的士兵,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那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主动性。陶洪礼和冀虎明,他们的行为超越了“炊事员”这个岗位的职责描述,但完全没有偏离“军人”这个身份的根本使命。 他们的使命是什么?保障胜利。送饭是保障,拔掉钉子,同样是保障。在他们看来,这两件事,目标完全一致。 陶洪礼的故事,后来被写进了书里,拍成了电影片段,他成了一个传奇。
1979年,两名炊事员给前线战友送饭,途经一个越军哨所时,一个叫陶洪礼的炊事员说
趣史小研究
2025-08-26 16:59:03
0
阅读:83